第84章 “够了。”(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周执的目光扫过全场,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当一个人教会十个人说话,他是老师。当这十个人又教会了一万个人,这就成了一种现象。而今天,当十万人、一百万人,都能在最需要的时候,自发地说出同样有用的话,来路,就是我们脚下这条路,是人民自己走出来的路。”

他切换了投影,屏幕上出现了林晚刚刚同步过来的,华南果区各服务站自发预警的实时热力图。

那一片片自发亮起的绿色光点,比任何雄辩都更有说服力。

“我们要记录的,不应该是一个人的丰碑,而应该是一种已经融入我们血脉的、基于高频有效沟通模式的民间智慧集成。”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散会后,周执在走廊里被一位面容黝黑的老农技员叫住。

老人不善言辞,只是往他手里塞了一张揉得有些发皱的字条,便转身离开了。

周执展开字条,上面只有一句简短的话:“你说得对,他从来不想当老师,只想当锄头。”

集团总部顶层,年度“去人格化”审计会议正在进行。

主持人秦念慈,以其铁腕风格着称,此刻正平静地看着报告。

“报告显示,某省级助农信息平台,至今仍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保留着一个名为‘致敬传奇主播’的专题页面。”下属的声音有些紧张。

所有人都以为秦念慈会立刻下令强制下架。

然而,她只是轻轻敲了敲桌子,发布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指令:“给这个平台的所有员工,发起一场匿名内部投票。问题只有一个:‘如果你从未听过沈昭岐这个名字,这个专题里的内容,是否对你仍有价值?’”

三天后,投票结果出来了。73%的人,选择了“否”。

秦念慈没有多说一个字,只是根据这个结果,向该平台提出了转型建议:将原专题页面,改组为“助农语言实验室”。

实验室的唯一课题,就是专门研究如何让信息更有效地被乡村的老人和儿童所理解、所接受。

原先的专题页面,在改版前的最后一刻,最后一行字被悄然替换为:“感谢所有教会我们好好说话的人。”

湘西,一个云雾缭绕的山村。

沈昭岐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外套,靠在一道竹篱笆外,看着院子里一群妇女围坐在一起,摆弄着一部手机,似乎在录制推介本地农产品的视频。

一个年轻些的女人清了清嗓子,对着镜头,用一种网红腔调喊道:“姐妹们!我们家血橙熟了,甜过初恋!三十斤一箱,全国包邮哦!”

旁边一个年长的妇人立刻笑骂起来:“你这说的啥话,太浮夸了!城里人不兴这个。”

另一个一直没作声的妇人,默默地把一篮刚摘下的血橙摆正,对着手机,用一种沉稳得近乎平淡的语气开了口:“今天出大太阳,我们摘了五百斤橙子。已经拉到山下的冷库里存着了,明天一早就打包发货。”

她的声音不大,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颗石子投入静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那平实的语气,那先陈述事实、再给出承诺的结构,正是他当年在田间地头,对着无数摄像头,一点点摸索出的“事实+承诺”模型。

沈昭岐站在篱笆外,静静地听着,直到她们录完,也没有上前惊动任何人。

他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撕下了其中一页。

那页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关于“话术模型优化”、“情感共鸣构筑”的草稿。

他走到不远处一户人家正在烧火做饭的灶膛边,将那页纸,轻轻地投入了跳动的火焰之中。

火光升腾,墨色的字迹在高温下迅速蜷缩、焦黑,最后化作一只黑色的蝴蝶,挣扎着飞向了烟囱的尽头。

当晚,秦知语的私人手机,收到了一条没有任何署名和号码来源的短信。

短信里只有一个附件,是一段十秒钟的音频。

她点开,耳机里先是传来一阵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接着,是一声压抑不住的、苍老的咳嗽,最后,是一个几乎轻不可闻的声音,像是叹息,又像是解脱。

“够了。”

秦知语没有回拨,也没有将这段可疑的音频上传到系统进行分析。

她只是默默地,将这段音频,设置成了自己手机的锁屏提示音。

第二天清晨的集团高管会上,当议程进行到“标杆案例分享”环节时,秦知语,这位永远在追求最优解、将数据奉为圭臬的CEO,第一次主动举手叫停。

她站起身,环视着满座的精英,平静地说:“今天,我们不分享案例。我们听一听,从田间地头,真正传来的声音。”

窗外,灿烂的阳光洒落在公司楼下新栽的枇杷树苗上。

嫩绿的叶片微微轻颤,仿佛一只只向上的掌心,正承接着无形的雨露。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一个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旧的神只悄然退隐,新的生命破土而出。

然而,在这片由代码和数据构筑的广袤大地上,那枚代号为“基石”的底层协议,在由深灰转为血红之后,并未恢复沉寂。

它像一颗被激活的心脏,开始以一种亘古未有的频率,向整个系统的每一个角落,泵送着一股无人能解的脉冲。

这股脉冲所过之处,亿万行代码的底层逻辑,正发生着某种极其细微、却又不可逆转的嬗变,在庞大系统的最深处,留下了亿万道难以察觉的数字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