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够了。”(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刺耳的蜂鸣撕裂了数据中心的静谧,尖锐得仿佛要刺穿耳膜。

林晚面前,那覆盖了整面墙的监控主界面瞬间被血色洪流吞噬,成百上千个代表着不同区域服务器的绿色光点,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同步爆红,汇成一片狰狞的数字炼狱。

“暗夜守护计划”——这个为守护全国三农信息命脉而构建的庞大系统,自建成以来,首次触发了最高级别的全域预警。

“警报!检测到华南果区突发极端性寒潮,预计十二小时内抵达,影响范围……”冰冷的系统合成音在空旷的机房内回荡。

林晚的瞳孔骤然收缩,手指却稳如磐石,在虚拟键盘上敲出一连串残影。

她没有丝毫慌乱,这样的场面,她演练过无数次。

应急响应面板瞬间弹出,她深吸一口气,正准备启动覆盖全区域的AI语音紧急通知系统,手指却悬停在了半空。

屏幕上,代表各地基层服务站点的状态指示灯,竟已自行由待命的蓝色,转为正在执行任务的绿色。

一条条实时播报记录如瀑布般刷新。

“各位乡亲,我是龙眼村服务站,现在播报紧急通知。天气预报讲,后半夜要来冷空气,非常厉害,大家赶紧……”

“这里是荔枝镇,再说一遍,家里的果树,特别是刚挂果的,能盖的赶紧盖上,稻草、薄膜都可以……”

林晚皱起眉,点开了其中一段音频。

那声音质朴,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但语速、停顿、乃至每一个重音的强调方式,都透着一种惊人的熟悉感。

那不是标准化的AI播报,而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能瞬间抓住人心的节奏。

“沈昭岐式”节奏。

这个名字像一根刺,扎进了林晚的记忆深处。

她冷笑一声,指尖在另一块屏幕上飞快滑动,调出了系统日志:“又是哪个不长记性的团队,还在炒这种过时的旧情怀?想靠模仿那个人的声音来博眼球?”她几乎可以肯定,这又是某个项目组搞的“致敬”活动。

然而,后台记录清晰地呈现在她眼前,发布者的身份让她嘴角的嘲讽瞬间凝固。

发布者一:陈秀芬,华南某小学语文教师。

发布者二:李根,返乡创业青年,养殖户。

发布者三:王建国,退休农技员。

名单长得望不到头,遍布数百个乡镇,职业五花八门,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组织关联。

他们只是在寒潮预警抵达的第一时间,自发地、不约而同地,用同一种“说话的方式”,向乡亲们发出了最有效的警告。

林晚的手指缓缓离开键盘,她盯着屏幕上那些毫无关联的名字,许久,才关掉了分析界面。

空旷的机房里,只剩下服务器低沉的嗡鸣和她梦呓般的低语。

“原来……不是模仿,是长出来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西北运营中心,技术骨干小柯的耳机里传来一阵嘈杂的童音。

一份匿名反馈报告递到了他的案头:西北某偏远山村,一群孩子用废弃的纸箱和最简单的电路板,做出了一个“会说话的盒子”。

只要在连接的旧手机上输入文字,盒子就能用一种奇特的、富有节奏感的语音播报出来,提醒村里的老人们注意天气。

“……太阳落山,要刮风,多穿衣裳,腿不疼。”

小柯听着那稚嫩却沉稳的童声,职业本能让他皱起了眉。

这种未经授权的、私自接入信息发布渠道的用户生成内容(UGC)设备,属于严重违规,必须立刻介入规范,消除隐患。

他草拟了一封措辞严厉的技术警告函,但在点击发送前,一份技术溯源报告让他停下了动作。

报告显示,孩子们并没有使用任何现成的语音合成软件。

他们用一套自创的、鬼画符般的符号系统,将沈昭岐当年为了帮助乡亲们卖货、总结出的“四声叫卖法”,硬生生转化成了一套可以被简单程序识别的音乐节奏图谱。

每一个符号,对应着一个声调的起伏、一个停顿的长短、一个情绪的强弱。

那不仅仅是语音,那是一种语言的“骨骼”。

小柯看着屏幕上那些扭曲却充满生命力的符号,沉默了良久。

他选中了那封即将发送的技术警告函,按下了彻底删除键。

随后,他在系统后台,悄悄为这类无法被标准协议识别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开放了一条加密的绿色通道,并在标签栏里郑重地敲下了几个字:“野生表达·一级生态样本”。

首都,国家乡村振兴信息传播白皮书的终审会上,气氛有些凝重。

周执,作为最年轻的与会者,正站在投影幕前,语气坚定。

“我建议,删除初稿中所有关于‘共富话术体系’起源于特定历史人物影响的表述。”

他的话引起了一阵骚动。

一位白发苍苍的专家推了推眼镜,质疑道:“周执同志,我们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共富话术体系’的形成,沈昭岐同志是绕不开的奠基人。不留名字,后人怎么知道来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