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腔调(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沈昭岐看着屏幕里牧民略显生涩却诚意满满的介绍,笑着点了点头:“挺好。”

夜里,他借住在一个简陋的公路驿站。

昏黄的灯光下,他在剥落的墙壁上,看到一幅孩子用蜡笔画的涂鸦:一个戴着草帽的小人,手里举着一个不成形的大喇叭,旁边用稚嫩的笔迹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昭岐爷爷说过,话要说给土地听”。

他伸出手,指尖轻轻抚过那冰冷的墙壁,像是在触摸一段久远的时光。

然后,他转过身,推开门,走入沉沉的夜色。这一次,他再未回头。

雪停了,星空下的昆仑山脉如沉睡的巨兽。

他顺着国道一直往下走,脚步不紧不慢。

曾经压在他肩上的整个时代仿佛都已随风散去,此刻的他,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旅人。

前方地平线的尽头,隐约有几点人间的灯火,在稀薄的空气中明明灭灭,像是迷途者最终的归宿。

他辨认了一下方向,朝着那片温暖的光,一步步走去。

那片温暖的光,源自一家老旧的文具店。

店门是那种吱呀作响的木框玻璃门,上面还贴着褪色的“喜”字剪纸。

沈昭岐推门而入,风铃清脆地响了一声,带起一阵混合着墨水和旧纸张的独特气味。

店内光线昏暗,只有一盏老式台灯亮着,将一圈橘黄色的光晕投在柜台上。

柜台后,一个体态微胖的中年妇女正俯着身,握着几个孩子的手,一笔一划地在印着格子的练习册上写字。

“看好,开头要稳,就像咱们站上田埂,脚得踩实了。”女人的声音温和而有耐心,“中间要准,说哪家的瓜甜,就不能扯到别家的梨。结尾要暖,得让人听了心里热乎,愿意信你。”

几个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小小的身躯趴在柜台上,神情专注。

沈昭岐的目光落在摊开的练习册上,封面上印着几个大字——《直播话术练习册(乡村小学版)》。

他凑近了些,看清了女人刚刚写下的那几行字:“开头要稳,中间要准,结尾要暖。不要怕土,土才是根。”

字迹歪歪扭扭,充满了孩童的天真,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认真。

“老板,这个怎么卖?”沈昭岐的声音有些沙哑,像是很久没有开口说过话。

女人抬起头,看到他,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淳朴的笑容:“这个不卖钱,是县里教育局统一印发的,给每个学生的。说是新时代的‘写字课’。”她扶了扶眼镜,又补充道,“听老师说,写得好的孩子,还能推荐到市里去参加‘金话筒少年赛’呢!”

沈昭岐沉默地点点头,目光在那些稚嫩的脸上扫过。

他看到了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充满了对未来的好奇与渴望。

那是一种他曾经无比熟悉,却又阔别已久的光。

他从笔筒里抽出一支最普通的2B铅笔,木质的笔杆上印着“中华”二字。

“就要这个。”

他付了钱,没有多说一句话,转身离开了文具店。

风铃再次响起,像一声悠长的告别。

那天深夜,在县城最便宜的旅馆里,招待所的床板硬得硌人。

沈昭岐最后一次打开了那个熟悉的直播后台。

屏幕的光照亮了他平静的脸,上面没有一丝波澜。

账号总余额,一串长得几乎溢出屏幕的数字,最终定格在999.99亿。

下一秒,数字开始疯狂跳动,归于虚无。

一行冰冷的系统提示音在空荡的房间里响起,没有感情,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商业帝国已完成重建,所有资产归属全民共有。系统最终积分清零,感谢使用。”

沈昭岐移动鼠标,点击了“退出登录”。

紧接着,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永久注销账号”。

确认弹窗跳出,他按下了回车。

屏幕暗了下去,世界上再也没有那个掌控着万亿流量和财富的账号。

在他按下删除键的瞬间,他亲手点燃的火种,正以燎??之势,席卷这片广袤的大地。

京城,国家数据中心发布会现场。

聚光灯下,小柯穿着一身简洁的白衬衫,神情激动而坚定。

他身后的大屏幕上,出现了“回声开源协议”的字样。

“今天,我们将‘沈昭岐’的声音,还给每一个人。”

他按下播放键,一段经过无数次迭代优化、听起来与真人几乎无异的合成音频响彻全场:“我是沈昭岐,但我也可以是你。是田间地头的张大爷,是果园里的李大婶,是每一个为生活努力的人。”

全场掌声雷动。

会后,有记者挤上前,尖锐地提问:“柯总,这项技术使用了沈先生的声音模型,请问是否获得了他的本人授权?”

小柯面对镜头,露出了一个从容的微笑:“真正的授权,来自千千万万个正在用这种方式说话的人。当一种声音能为所有人发声时,它就不再属于某一个人。”

当晚,全国超过十万农户的助农直播系统同步完成了更新。

无数个偏远村庄里,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模板”,可以用最地道的方言,最亲切的语调,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几乎在同一时间,农业农村部的会议室里,气氛严肃。

周执站在发言席前,他提交的《关于建立助农信息传播去中心化信任机制的白皮书》正被十几位专家评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构想:未来的公信力,不再依赖单一的权威来源,而是通过无数个信息节点的多方交叉验证、普通群众的实时评议、以及不可篡改的实地溯源记录,共同构建一个动态的、流动的信任体系。

报告的附录中,详细收录了沈昭岐过去十五年里,从寂寂无名到商业巨擘,所有公开可查的危机处理案例,并将其命名为——“非典型公关教科书”。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合上报告,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声音里满是感慨:“这个人用十五年的时间教会我们的,不是怎么做直播,而是怎么做人。言必信,行必果。”

最终,白皮书全票通过,将作为指导性文件,成为未来助农信息传播领域的国家标准。

而此刻,秦念慈正在主持最后一次“沈昭岐相关事项”的专项会议。

偌大的会议室里,只有寥寥数人,都是曾经的核心团队成员。

议题只有三个:是否为他立一座纪念碑?

是否以他的名字命名一个基金会?

是否为他出版一部官方传记?

长达三个小时的激烈讨论后,全体成员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决议:不立碑,不命名,不树传。

秦念慈在做总结陈词时,声音平静而有力:“各位,有些人的伟大,恰恰在于他拒绝被记住。当一个人的名字成为图腾,就必然会有人想将图腾打碎。我们要做的,不是把他供上神坛,而是将他化为我们脚下的路,不让任何人再经历他曾经经历的苦难。”

会议结束,她亲手将所有与沈昭岐相关的档案、数据、影像资料封存,移交至国家乡村振兴文献馆。

档案盒上,分类编号被清晰地标注为——“X001:无形领袖案例”。

转眼,已是来年清明。

晨光熹微,全国两千三百个助农服务站,像往常一样同步播放着晨间市场动态提醒。

那声音依旧是系统合成的,苍老而陌生,内容也一如既往的枯燥。

然而,在甘肃某个偏远的站点,当播报结束的提示音落下后,背景持续不断的风声中,却极其突兀地飘来一声极轻、极轻的咳嗽。

那一声咳,与三年前那场封神直播中,沈昭岐在镜头前强忍住的那一声,在音频波形图上,几乎完美重合。

年轻的技术人员脸色煞白,手指悬在键盘上,惊疑不定地想要上报这个诡异的“系统BUG”。

年长的站长却走过来,轻轻按住了他的手,摇了摇头,低声说:“别管它,让它留着吧。”

同一时刻,数千公里外的江南。

秦知语驱车驶入一片熟悉的枇杷林。

三年前的那棵老树下,不知何时多了一块朴素的青石碑,无名,无字,仿佛亘古以来便立在那里。

她将一篮刚摘下的、沾着晨露的新鲜枇杷轻轻放在碑前。

转身准备离开时,眼角的余光不经意地瞥见远处起伏的山坡上,有一道模糊的身影,正背着一只洗得发白的旧帆布包,沿着蜿蜒的山路,渐行渐远。

那背影,像极了某个她以为再也找不到的人。

她的心猛地一跳,却没有追上去,也没有呼喊。

她只是站在原地,看着那道身影一点点融入远方的晨雾,直到再也看不见。

风吹过枇杷林,叶片沙沙作响。

她对着空无一人的山谷,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轻说了一句:

“这一次,换我来说‘够了’。”

当整个世界都在为“沈昭岐”这个名字盖棺定论时,那个脱去姓名与过往的男人,早已踏上了一条无人知晓的道路。

前路漫漫,通向的不再是商业帝国的巅峰,而是地图上一个毫不起眼,甚至没有名字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