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等人开口(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他走了整整三天。

脚下的路从泥土变成了碎石,空气愈发稀薄,带着雪山与草木混合的凛冽气息。

这条路仿佛没有尽头,通向世界的边缘。

直到第四天黄昏,当最后一丝光线即将被巨大的山影吞没时,他终于翻过一道山梁。

前方,星星点点的火光下,整个山谷都醒着。

山谷彻底沸腾了。

火把一根接着一根被点亮,映红了每一张饱经风霜却又欣喜若狂的脸。

村长几乎是抢过那部发烫的二手手机,手指颤抖着反复确认后台那串不断跳动的数字,嘴里翻来覆去只有三个字:“我的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刚刚还因为脱稿而手足无措的青年阿牛,此刻被村民们像英雄一样举了起来,他涨红着脸,目光在人群里疯狂搜寻,最后死死盯住那个蹲在角落里,默默帮着捆扎纸箱的男人。

“是他!是沈先生教我的!”

轰的一声,人群调转方向,潮水般涌向沈昭岐。

“沈先生!您是财神爷下凡吗?”

“那句话到底有什么魔力?再教我们几句吧!”

“您是不是认识什么大老板?给我们透个底!”

七嘴八舌的追问像滚烫的土豆一样砸过来,沈昭岐却只是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缓缓站起身,脸上挂着一贯温和而疏离的笑。

他没有回答那些关于“魔力”和“秘诀”的问题,只是看着大家被火光照亮的、充满渴望的眼睛,用一种比山风更沉稳的声音说:“话要贴着泥土说,别怕笨,笨话才镇得住场子。”

说完,他便拨开人群,不顾众人的挽留,独自走进了深沉的夜色里。

村民们愣在原地,咀嚼着这句同样听着简单却又似乎蕴含深意的话。

兴奋的喧嚣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踏实的、充满力量的安静。

后半夜,当整个山谷终于在疲惫与希望交织中沉沉睡去时,沈昭岐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村口。

他捡起半截粉笔,在那块被雨水冲刷得斑驳的黑板上,一笔一划,留下了三行字。

天气+品质+承诺=信任。

天亮时,当第一缕晨光照亮黑板,全村的人都围了过来。

没人知道是谁起的头,很快,家家户户的墙上、门板上,甚至是田埂边的木牌上,都抄满了这三行朴素的公式。

它像一道神谕,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而山谷里的回声,早已通过无形的网络,传到了千里之外。

林晚的指尖在屏幕上飞速划过,眼前的数据流像一条奔腾的瀑布。

全国“回声计划”社区的服务器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个名为“我今天成了沈昭岐”的话题,以病毒式的速度占据了所有版块的头条。

点开热帖,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混杂着泥土芬芳和朴素模仿的热潮。

西北的果农,在镜头前先学着一声标志性的轻咳,再介绍自家又沙又甜的苹果;江南的茶农,复刻着他低头翻看账本的沉静姿态,缓缓讲述着明前龙井的来历;最让她忍俊不禁的,是一个戴着草帽、穿着雨靴的小学生,在自家院子里对着一个玩具喇叭,煞有介事地练习着:“各位叔叔阿姨,我家的小番茄,熟透了,保证甜!”

起初,技术部门将此定义为“偶像崇拜回潮”,建议启动关键词屏蔽和流量限制。

但林晚盯着屏幕上那张97%的数据分析图,陷入了沉思。

图表清晰地显示,绝大多数模仿者并非复刻外形,而是在竭力捕捉“那种让人安心的说话方式”——不疾不徐,言之有物,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让人信服的力量。

“不能封。”在内部紧急会议上,林晚一锤定音,“我们要做的是疏导,不是堵截。”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策略:“立刻停止对‘冒名’行为的封禁,技术部马上开发一个新标签,就叫‘精神继承者’,凡是内容符合‘真诚、质朴、有承诺’原则的,全部给予官方认证和流量扶持。”

会议室里一片哗然,有人质疑这会稀释沈昭岐本人的品牌价值。

一直沉默的周执却抬起了头,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我同意。制度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守护神坛,而是要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语气里说话。”

一语惊醒梦中人。

几乎在同一时间,小柯正坐在“金话筒少年赛”的决赛评委席上,眉头微蹙。

舞台上,十名经过层层选拔的孩子,正用华丽的辞藻和娴熟的技巧播报着农产品信息,一切都完美得无可挑剔,却也完美得有些空洞。

最后一轮的即兴挑战题,让现场的气氛瞬间凝固:“如果沈昭岐是你爷爷,你会怎么劝他别退休?”

孩子们面面相觑,有的说要帮他分担工作,有的说要用高科技让他更轻松。

直到最后一个小女孩走上台,她没有看评委,而是望向台下的观众,用清脆而认真的声音说:“我不劝。我会抱抱他,然后告诉他,爷爷,我已经学会用你的声音,说我自己的话了。”

全场静默了足足三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小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在评分表上写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满分。

比赛结束后,他当场宣布,将以个人名义设立“昭岐青年奖”,奖励标准极其特殊:不是流量,不是销量,而是“是否创造了新的、能够传递信任的表达范式”。

当晚,获奖名单在全网公布,高居榜首的,是一个由五名聋哑少年组成的团队。

他们用充满力量和节奏感的手语直播卖深山蜂蜜,屏幕上的字幕,其停顿、转折、强调的结构,竟与沈昭岐的语言逻辑如出一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无声的直播间里,信任像蜜一样流淌。

这场由民间自发掀起的浪潮,最终推动了顶层设计的变革。

周执亲自主持修订《助农传播操作指南》第三版。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所有提及“创始模式”“原始模板”“沈氏范本”的章节,全部删除。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名为“本土话语生长指数”的复杂评估体系。

在新版指南的说明会上,面对全国上千个服务站的站长,周执的语气不容置疑:“我们要警惕任何形式的、任何变相的个人崇拜。沈昭岐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不是一套可以复制的话术,而是一种能让每个地方都长出属于自己的‘老声音’的方法。真正的帮助,是唤醒,不是覆盖。”

会后,有相熟的记者追上来问:“周主任,这么做不怕失去全国统一的品牌效应吗?毕竟‘沈昭岐’三个字现在就是金字招牌。”

周执停下脚步,回头反问了一句:“黄河和长江,非得发出一个水声吗?”

记者哑口无言。

数日后,新指南下发至全国。

许多服务站的站长心领神会,自发组织起一场场“破模大会”,会议室的横幅上只写着一句话:“今天,我们不说沈昭岐的话。”

清明刚过,秦知语的办公室收到一个没有寄件人信息的快递。

拆开后,里面是一本因反复翻阅而卷了角的练习册。

扉页上,用稚嫩的笔迹写着五个字:“昭岐爷爷的话术本”。

她一页页翻开,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各地孩子们用铅笔、圆珠笔、甚至是蜡笔抄录下来的各种“金句”,有的是沈昭岐的原话,更多的则是孩子们自己的理解和创造。

每一页的页脚,都附着一行小小的留言:“我也想当那个说话算数的人。”“我的声音不好听,但我想试试。”“希望爷爷能听到。”

当翻到最后一页时,秦知语的指尖猛地一顿。

书页里,夹着一截只剩下指甲盖长度的铅笔头。

是她在那个江边渡口,亲眼见过他用的那一款。

她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没有去启动任何追查程序。

她知道,找到他,恰恰违背了他的意愿。

第二天,她将这本练习册拿去复印了一百份,连同那截铅笔头的照片一起,寄给了每一位参与“回声计划”的基层核心干部。

随书附上了一封短信,信里只有一句话:“不必找他了。他不在的地方,才是他在的地方。”

当晚,秦知语独自走上公司顶楼。

她打开了天台那盏从不轻易开启的航标灯,让明亮而坚定的光束刺破夜空。

灯,亮了整整七个小时。

像一场无声的守夜,也像一个遥远的回答。

整个夏天,关于沈昭岐的讨论热度不减,但那个创造了传奇的人,却如同人间蒸发,再无踪迹。

仿佛那场席卷全国的风暴,只是一场盛大的幻觉。

秋去冬来,当人们渐渐习惯于在没有“神明”的土地上耕耘自己的语言时,季节的指针悄然转向。

盘踞在北方的干冷气团开始显露疲态,一股异常湿润温暖的气流,正从遥远的南方海洋,以一种无人察觉的姿态,悄然北上。

天气预报里,主持人数次提及了“气候临界点”这个词。

一场绵延数省、数十年未见的充沛雨季,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