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你的碑(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那场雨,终究是落了下来。

起初是细密的雨丝,而后化作瓢泼的急注,狠狠砸在南方连绵的稻田之上。

水汽氤氲,天地间一片灰蒙。

沈昭岐头戴蓑衣,肩扛一把磨得发亮的锄头,赤着脚踩在泥泞的田埂上,沉默地汇入一群抢收稻谷的农人之中。

他的动作不快不慢,割稻、打捆,每一个步骤都透着一股久经劳作的熟稔,让他像一滴水,悄无声息地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汪洋。

无人问他从何而来,也没人有空闲去识得一张陌生的面孔。

雷声在云层深处翻滚,雨水顺着每个人的脸颊流淌,混着汗水,分不清彼此。

半个时辰后,雨势稍歇,众人终于寻了个田边的草棚喘口气。

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农拧着湿透的衣角,满面愁容地聊了起来。

“这雨一下,路都烂了,割下来的谷子怕是运不出去。”“是啊,城里人精贵,稍微有点霉点就不要了,今年这价钱,怕是又要跌到骨头里。”

一片唉声叹气中,一直埋头喝水的沈昭岐忽然低声开口,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浑浊的水潭:“别慌,这雨下不长,三天后就出大太阳。闷了几天,城里人正馋一口新米饭。”

他的话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让众人的议论声瞬间一滞。

一个老农将信将疑地看他:“小兄弟,你咋知道?”

沈昭岐没抬头,只是用指节轻轻敲了敲身下的土地:“地返潮,蚁搬家,风里没了土腥味,这是雨停的兆头。”他又顿了顿,补充道,“运出去的时候,不妨在米袋上用红纸写几个字——‘暴雨里抢出来的谷子’。总有人愿意为这份辛苦,多付五毛钱。”

这个点子简单得近乎朴实,却像一道微光,瞬间点亮了众人灰暗的眼神。

多五毛钱,一袋米就是五块,一亩地下来,就是一笔救命钱!

众人纷纷点头,将这话牢牢记在心里。

三天后,雨真的停了。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晒得田间水汽蒸腾时,农人们想起那个陌生汉子的话,半是敬畏半是感激。

可当他们再回头寻找时,那道沉默的身影早已不知所踪。

沈昭岐独自走在更加泥泞的田埂上,雨后的空气清新得让人心肺舒畅。

他路过一块划分田亩的界碑,从口袋里摸出一根炭条,在粗糙的石面上用力写下几个字:“此处曾有人说过真话”。

字迹潦草,墨色浓黑,但下一秒,石碑上残留的雨水便顺着刻痕流下,将那点微弱的证明冲刷得一干二净。

他毫不在意,转身离去。

远处,一户农家院里新装的大喇叭正在调试,电流的滋滋声后,一个平静而熟悉的男声传了出来,响彻田野:“今日放晴,空气湿度百分之七十,适合碾米晾晒……”

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京城数据中心。

林晚盯着屏幕上闪烁的红色警报,眉头紧锁。

被誉为商业帝国心脏的“重建系统”核心服务器,在昨夜凌晨三点零七分,进行了一次计划外的自动重启。

日志记录显示,最后一次异常访问的IP地址,来自云南边陲一个几乎被地图遗忘的乡村基站,连接时间,仅仅十一秒。

太短了,短到不像一次攻击,更像一声叹息。

林晚的指尖在键盘上快得几乎出现残影,她动用了最高权限,强行从即将被覆盖的缓存区里,抢救出了一份残缺的数据碎片。

解密程序飞速运行,进度条走到终点时,她的呼吸骤然停止。

屏幕上展开的,是一份完整得令人心惊的“危机应对知识图谱”。

从十五年前第一次供应链断裂危机,到最近一次的舆论反转风暴,再到所有被掩盖的检测造假事件……所有可能摧毁一个农业帝国的危机,及其最优应对方案,全被转化为一个个冰冷、精密、可直接执行的算法模块。

这是沈昭岐最后的馈赠,他将自己燃烧十五年换来的全部经验与智慧,压缩在这短短十一秒内,注入了他亲手打造的系统深处。

林晚沉默了许久,然后默默删除了这份文件的所有访问痕迹。

她没有将其标记为异常,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底层补丁,无声地嵌入了系统核心。

在命名那一栏,她敲下了四个字:土地逻辑库。

从此,每当系统监测到任何与农产品相关的危机预警,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分析,而是会优先推送一条源自田埂、带着泥土气息的解决方案。

两个月后,西南山区。

小柯扛着摄像机,记录着一所小学的毕业典礼。

没有华丽的礼堂,孩子们就站在操场上,背后是连绵的青山。

一场特殊的仪式正在进行,学生们集体朗诵着一篇自创的《助农宣言》,每个孩子手里都紧紧攥着一支最普通的铅笔。

“……我愿做一个会说话的人,像他那样,把话说到土里去,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让每一滴汗水都有回响!”

誓词的最后一句,孩子们吼得脸庞通红,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校长告诉小柯,这已经成了学校雷打不动的传统。

小柯好奇地问:“孩子们说的‘他’,究竟是谁?”

校长摇了摇头,脸上带着一丝笑意:“不知道,没人知道。但我们都学过他的话,这就够了。”

小柯心头巨震,他录下这段视频,回到城市后,将其发布在了社区首页,标题只有短短一行字:《最好的纪念,是忘记名字》。

视频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涟漪。

三天后,全国超过两千所农业相关院校及中小学自发响应,共同发起了一场名为“泥土话筒行动”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们走进田野,学习如何说“实话”,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农民能听懂、能用上的话。

秋日,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现场。

周执站在聚光灯下,神情肃穆地宣布《助农信息传播规范》正式实施。

他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一部精心制作的宣传片,讲述了一个“无名主播”如何用最朴实的话语,改变了千万农户命运的故事。

片中,主角的脸始终模糊不清。

有记者提问:“周部长,这部片子,这项规范,我们都知道其背后离不开沈昭岐先生的巨大贡献,为何通篇不提他的名字?”

周执的目光扫过全场,缓缓开口:“因为当一套制度,一种风气,能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靠说实话、干实事而活得有尊严,我们就不再需要一个英雄的名字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会后,他婉拒了宴请,独自走到街边,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颗茶叶蛋。

摊主大妈一边收钱一边随口搭话:“大领导,听说以后上面要管那些直播卖货的了?不许瞎吹牛了?”

周执点了点头。

大妈立刻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那敢情好!管管好,只要还让咱说实话就行。”

周执拿着温热的茶叶蛋,怔在原地。

那一瞬间,他忽然明白了沈昭岐所做一切的终极意义。

所谓的成功,不是缔造一个神话,而是让“说真话”这件事,彻底回归成一件吃饭喝水般的平常事。

深秋的风,吹过秦知语的发梢。

她驱车穿行在一片望不到尽头的金黄稻田间,最终停在了一棵孤零零的老槐树下。

树干上,钉着一块粗糙的木牌,上面用刀歪歪扭扭地刻着几个字:“昭岐休息处”。

字迹稚嫩,显然出自孩童之手。

她下了车,将一篮刚从自家果园摘下的新鲜枇杷,轻轻放在了树下。

正当她准备转身离去时,远处村庄的服务站广播突然响起,依旧是那个熟悉到刻入骨髓的晨间提醒,平静地播报着天气和农事建议。

风掠过饱满的稻穗,发出沙沙的声响,汇聚成一片,宛如千万人正在田野间低语。

秦知语仰头,望着那片被洗得无比干净的湛蓝天空,轻声说道:“这一次,换我们来说‘够了’。”

镜头缓缓拉升,越过她的头顶,越过那棵老槐树,将广袤无垠的田野尽收眼底。

星罗棋布的村庄里,无数个服务站的广播在同一时间响起,不同的内容,相同的语调,交错汇成一片无声的洪流,覆盖了这片古老而崭新的土地。

而在南方某条不知名的乡间小路上,一个背着磨旧帆布包的模糊身影,正踩着满地落叶,渐行渐远,再未回头。

风向悄然转变,裹挟来一丝若有若无的咸腥气息,吹向更远的东南方。

海风裹挟着咸腥与腐败的气息,吹过闽东这座刚刚被台风蹂躏过的渔村。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绝望的味道,比泡发了三天三夜的海带还要浓重。

码头上,渔民们蹲在地上,默默地修补着被巨浪撕扯得破破烂烂的渔网,脸上的褶子比渔网的破洞还要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