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发芽(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与此同时,林晚的数据中心内,一面巨大的世界地图数据流上,一个沉寂了许久的地理信标,毫无征兆地,被再次激活了。
警报声无声地闪烁,它的坐标,被系统以最高优先级放大,精准地指向了东南沿海。
正是那片刚刚经历过一场舆论风暴,被无数人注视过的盐碱地。
四个月的时光,足以让一片土地褪去曾经的喧嚣。
海风依旧带着咸湿的气息,吹拂在东南沿海的这片试验田上,只是空气中少了些许焦躁,多了几分泥土的沉静。
沈昭岐蹲在田埂上,指尖捻起一撮泛白的土壤,感受着其中细微的团粒结构变化。
他没穿那件标志性的旧外套,一身当地农人常穿的灰色短褂,让他像一尊沉默的石像,融入了这片被他搅动过命运的土地。
不远处,一位肤色黝黑的老农正指着一株实验作物的叶片,对身边几个年轻人讲解:“你们看这叶脉,往里收得紧,颜色深,说明它‘憋着劲’呢,这样的苗子才耐旱。别看旁边那几株长得疯,叶子摊得跟巴掌似的,大太阳一晒就蔫了。”
几个孩子没在听讲,他们用几根芦苇杆插在不同的田垄间,杆上刻着简陋的标记,正歪着脑袋争论着哪个区域的水汽蒸发得更快。
他们的玩耍,竟是最朴素的水文观测。
这里的一切,都像是从那场风暴的废墟中重新生长出来的。
当初那个由沈昭岐一手带起来的科研团队,在公开致歉后,没有解散,反而联合了周边几个村落,成立了一个名字古怪的“失败共研社”。
他们将减产最严重的地块彻底开放,改造成了教学田,一边是传统耕法,一边是改良品种,任由所有农户前来实地比对、学习、甚至是指责。
没有人再提起沈昭岐这个名字,仿佛他只是一个投入水中的石子,涟漪散去便再无痕迹。
但在每一块试验区的入口,新立的告示牌上都用最醒目的黑漆写着同一句话:“这里栽过跟头,所以更懂庄稼。”
夜幕降临,农人与孩子们都已散去。
沈昭岐独自走到田边一块废弃的石桩旁,月光勾勒出他沉默的轮廓。
他从怀里掏出随身携带的一把小刀,刀刃在粗糙的石面上划过,发出细碎的摩擦声。
他刻下的不是文字,而是一组复杂却极具韵律感的水文测算公式。
这是前世那个神秘系统曾奖励给他的“微气候调节模型”的简化版,足以应对这片土地的蒸发与盐碱化挑战。
刻完最后一笔,他用手掌拂去石屑,头也不回地融入了更深的夜色。
三天后,当地农技站的一位年轻技术员在勘测时无意中发现了这组公式,如获至宝。
他们连夜组织专家演算,最终据此设计出了一套成本极低的导流沟渠系统。
第一个灌溉季节结束,试验田的综合节水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五。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共信链”数据中心,林晚的指尖在虚拟屏幕上飞速划过。
一个异常的热点引起了她的注意。
西南地区一个从未申请过任何技术支持的贫困山村,竟自行搭建起了一套堪称简陋却高效的“方言信用评分体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村民们在每次进行农产品交易或借贷时,会将双方的对话用最老旧的手机录下,然后由村里几个识字的年轻人转写为文字。
评分标准只有三项:“语气诚恳度”、“细节真实感”、“承诺清晰度”。
评分过程完全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人工完成。
诡异的是,这套土法体系得出的信用分,与平台后台通过复杂AI模型评估出的结果,吻合度竟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林晚立刻调取了评分的原始样本,她想知道这套逻辑的源头。
在翻阅了上百份录音转写稿后,她发现评分标准的核心,都指向了一段早已被下架的直播回放。
那正是沈昭岐初出茅庐时,为了推销四川花椒,用嘶哑的川剧高腔唱完卖点后,对着镜头吼出的那句话:“我说话不算数,太阳打西边出来!”
这句充满江湖气的承诺,竟成了那座偏远山村构建信任的基石。
林晚的指尖悬在“干预”按钮上许久,最终还是缓缓移开。
她没有去修正这个“野生”系统,反而下令技术团队提取其核心逻辑,开发一个名为“民间话语权重模组”的新功能,允许各地的基层站点根据当地风俗和语言习惯,自定义信用维度。
深夜,模组进行第一次压力测试。
模拟音响里,无数个混杂着天南海北的方言声被合成在一起,最终汇成一句撼人心魄的齐声宣告:“我敢说这话,就敢担这个责。”
风波并未就此平息。
周执的飞机降落在云南,他受邀调解一起棘手的跨省农产品纠纷。
江西的一家大茶商指控云南的供货方以次充好,他们提供了一份铁证:一段在直播间标注为“明前特级”的毛茶,经检测,农残和品质数据都存在严重异常。
然而,当周执深入产地调查时,却发现了惊人的一幕。
被指控的那个山村茶农们,压根就没参与过任何直播销售。
他们的茶叶,是被一个网红团队擅自盗用了产地信息,打包了劣质茶叶后进行售卖的。
更让他意外的是,这些淳朴的茶农在得知消息后,没有选择哭闹或上访,而是自发组织了一个“声誉联防队”。
村里每户人家出资五百元,设立了一个赔偿基金,并录制了一段集体声明视频。
视频里,一个满脸皱纹的长老对着镜头,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的山头不容别人冒名,但我们也不愿让无辜的买家替罪。谁买了假茶,我们赔!”
周执原本已经准备启动复杂的法律追责程序,但看到这一幕,他改变了主意。
他放弃了诉讼,转而利用自己的资源,促成茶商和茶农们共同建立了一个“地理标识共护联盟”,由农户代表直接对接渠道方,从源头杜绝假冒伪劣。
临行前,那位长老塞给他一片新压制的晒青茶饼,上面用烙铁烫着一行小字:“真名不怕查,假货不敢应。”
信任的重建之路,同样在秦念慈面前展开,却以另一种形式呈现。
她收到了法务部门的紧急提案。
“百村百声”工程的影响力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一些投机公司嗅到了商机,开始批量伪造乡土音频牟利。
他们用AI技术,将“老人咳嗽声”、“风雪呼啸声”、“深夜虫鸣声”等元素进行拼接组合,冠以“来自大山深处的疗愈神曲”之名,在网络上高价出售。
应急会议上,有人提议立刻建立一个庞大的“声音版权库”,进行技术比对和封禁。
秦念慈当场否决了这个提议。
她反其道而行之,发布了一道《原始之声认证令》:从即日起,凡是经过“共信链”平台认证的乡土音频,都必须附带至少两名非利益相关本村村民的视频联署证明。
同时,她启动了“回声溯源行动”,派遣数支小队,深入那些声音的源头,进行现场采集和记录。
某个深夜,她在审查一组新提交的云南录音时,动作忽然停住了。
那是一段记录雨后竹林的音频,但在沙沙的雨声背景里,隐约传来一阵牛铃晃动的声音。
那节奏,那清脆中带着一丝沉闷的音色,与滇南某个她曾去过的村落,清晨牛群出栏时的声音完全一致。
那是一种无法被AI模仿的,属于特定水土和牲口的独特韵律。
系统后台并未标记出任何异常。
她沉默了片刻,轻轻点击了“通过”按钮,然后在内部备注栏里,只写下了一句话:“听久了,耳朵会认路。”
当信任的种子在不同角落以不同方式生根发芽时,沈昭岐已悄然出现在华中地区的一片油菜花海。
花期将尽,金黄的花海本该预示着一场丰收,但他眼中看到的,却是大片大片因根部病害而提前倒伏的作物。
农场主为了保住声誉和后续订单,正准备对外宣称这是“有机轮作休耕”,以此隐瞒灾情。
沈昭岐没有声张,他只是像个普通的短工,混入了收割队。
趁着夜色,他操控一架小型无人机,低空掠过整片受损区域,利用热成像技术生成了一份精准的倒伏作物分布图。
随后,他用一个匿名账号,将这张图上传到了地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内部论坛,标题只写了九个字:“花开得再旺,根断了也结不出籽。”
第二天清晨,原定前来洽谈收购的十余辆外地货车,集体取消了订单。
农场主暴怒,发誓要揪出那个“内鬼”,却被自家一位老雇工拦了下来。
老雇工叹了口气说:“老板,别查了。隔壁村老李上个月就照你这法子骗人,结果被买家组团退了三万斤菜籽,现在还在外面躲债呢。”
最终,在巨大的压力下,农场主主动召开了一场村民大会,公开了真实的损失情况,并当场提出了一个“残损菜籽酿酒计划”,希望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看着台下村民们从疑虑转为支持的掌声,沈昭岐站在远处的山岗上,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空白页上记下了一句话:“当羞耻变成常识,正义就不需要英雄。”
而在“共信链”集团的顶层,秦知语正在主持年度审计发布会。
冷峻的灯光下,她正要公布下一阶段的技术蓝图,耳机里却突然传来安保部门的紧急通报:有人正试图非法复制系统的核心算法,IP地址指向集团内部的一台服务器。
会场的气氛瞬间凝固。
所有人都以为她会立刻下令封锁IP,进行内部清查。
但秦知语只是平静地抬了抬手,示意发布会暂停。
她没有切断任何网络,反而调出了近三个月所有高级权限的访问日志。
她发现,所有的异常操作都发生在深夜,且高度集中在一个特殊的模块——“人文参数录入模块”。
她亲自走到后台,查看操作记录。
屏幕上显示的,并非是盗窃,而是一场疯狂的模拟。
几个年轻的工程师,正在废寝忘食地模拟一种“浪大网满”式的标签生成逻辑,他们试图通过海量的情感、地理、人文数据,构建一个能够预测群体情绪走向的复杂模型。
秦知语没有惊动安保,她独自一人走进了灯火通明的技术部。
看着那几个满眼血丝的年轻人,她轻声问:“你们想找他的影子?”
众人瞬间沉默,手足无措地站了起来。
秦知语没有责备,她转身打开了办公室的投影仪。
屏幕上,出现了一段从未公开过的视频:一个西北的牧民,迎着漫天风沙,对着镜头用粗粝的嗓音说:“今天风大,但我还在。”
画面随即黑屏,但声音没有停止。
一阵清晰的、带着决绝意味的键盘敲击声响起,那是当年她亲手删掉沈昭岐所有影像资料时,无意中录下的声音。
“别造神,”她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一个年轻的脸庞,“要造桥。让他走过的路,变成千万人能踩的土。”
会议在一种复杂而庄严的气氛中结束。
秦知语独自站在落地窗前,望向被暮色吞噬的城市天际线。
而就在此刻,千里之外,一台绑在颠簸驴车上的老旧手机,屏幕随着车身的晃动,顽强地亮了起来。
在一片死寂的信号盲区里,它终于捕捉到了一丝微弱的数据流,传出了进入这片无人区后的第一声,沙哑,却充满了生命力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