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发芽(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车轮卷起尘土,碾过坚硬的盐碱壳,将那座孤零零的观测站甩在身后。

沈昭岐的目标,是更深处的那片试验田。

这里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咸涩的海风和绝望的气息,枯黄的稻禾低垂着头,像一群打了败仗的士兵,根部包裹着析出的白色盐粒,仿佛土地流出的眼泪。

夜色如墨,只有观测站的灯光在远处亮着,像一只孤独的眼睛。

沈昭岐将车停在土坡后,悄无声息地靠近。

他没有进去,只是像一尊雕像,靠在粗糙的土墙外,任由冰冷的夜风穿透衣衫。

墙内,压抑的争吵声断断续续地传来。

“……数据必须修正!首季减产百分之三十七,报上去我的职业生涯就完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是项目负责人刘教授,语气里满是焦躁和不容置疑的权威。

“可是刘老师,原始数据就是这样,这是事实!”一个年轻的声音反驳道,带着一丝颤抖,但异常坚定。

“事实?事实就是我们团队三年的心血不能白费!什么叫‘数据波动’?这是科学允许的误差范围!”刘教授的声音拔高了八度,几乎是在咆哮。

沈昭岐听着,面无表情,眼神却愈发深邃。

他能想象出里面的场景:一群疲惫不堪的科研人员,面对着残酷的现实,在理想与前途的悬崖边挣扎。

争吵持续了整晚,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

当那个年轻的声音带着哭腔,在电话里对某个朋友哽咽着说出“我们拿的是国家经费,吃的可是百姓饭”时,沈昭岐一动不动,仿佛连呼吸都停止了。

果然,不到半天,风暴席卷了网络。

一段名为“一个农业实习生的良心”的直播录屏被疯狂转发。

画面中,那个叫李文的实习生,红着眼圈,将一份份未经修改的原始数据记录展示在镜头前,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土地不会说谎,这些枯死的禾苗不会说谎!失败了我们可以再来,但我们不能骗自己,更不能骗那些对我们抱有希望的农民!”

舆论瞬间引爆。

上级部门的电话立刻打到了省农科院,调查组连夜出发。

沈昭岐没有再听下去。

他在晨曦微露时分,走到了那片死气沉沉的试验田边。

他从越野车后备箱里找出一块备用的木板和一把工兵铲,用刀在木板上刻下几个字。

然后,他将木牌深深地砸进田埂里,像是在种下一颗不会发芽却能扎根的种子。

木牌上写着:“歉收不怕,怕的是让土地替人背锅。”

几天后,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内部反思下,刘教授的团队主动向全社会发布了一封数千字的《致歉与改进书》,不仅详细公布了失败原因,还破天荒地宣布,下一季育种决策将邀请当地最有经验的几位老农民共同参与。

那块孤零零立在田埂上的木牌,被前来采访的记者拍下,照片传遍网络。

“别让土地背锅”迅速成为热搜词条,引发了各行各业关于责任与担当的大讨论。

而沈昭岐早已离开。

在撤离时,他路过田头一个用来监测土壤温湿度的设备,顺手拔掉了上面插着的一面小红旗。

光秃秃的旗杆孤零零地立着,像一根指向天空的问号,沉默地见证着一切。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城市里,林晚的数据监控中心响起一阵轻微的警报。

屏幕上,一个异常流量模型被激活:西北某偏远牧区,一个几乎没有商业价值的直播间,在凌晨两点到五点之间,观看人数呈现出匪夷所思的激增。

林晚亲自调取了直播画面,内容却让她大感意外。

镜头固定不动,对准一个蒙古包内的炉火,没有主播,没有音乐,只有木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和偶尔因风吹过帐篷而发出的轻微呼啸。

她进一步分析用户行为,发现这些深夜涌入的观众,IP地址大多分布在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用户画像高度重合——都市失眠人群。

留言区里没有喧哗,只有一行行安静的文字:“听着火苗的声音,感觉很安心,终于睡着了。”“好像回到了小时候的外婆家。”“谢谢你,陌生的牧民。”

技术部门建议将该直播间判定为无效流量并进行限流。

林晚却敲下了一行指令:“忽略警报,提升权重。”

随后,她在系统后台,亲手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分类,将这个炉火直播和其它几个类似的、比如“江南雨夜听雨声”、“山涧溪流潺潺”的直播间归纳进去。

她给这个频道命名为“乡土疗愈”,标签是“非交易型陪伴场景”。

一周后,一家三甲医院的心理科主动联系他们,希望将这个频道接入治疗方案,用于辅助焦虑症患者进行放松训练。

在内部的培训会上,林晚对着一群年轻的数据分析师说:“记住,我们建立的是一个信任网络,而不是一个交易平台。每一个点击,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份真实的需求。”

会议结束后,一位刚入职的实习生怯生生地上前问道:“林总,我有个问题……我们做的这些,算不算也在帮人种地?”

林晚看着她,只要心能扎下去,哪里都是沃土。”

而在首都的一间高级会议室里,气氛正剑拔弩张。

周执面前的《农产品流通法》修订草案,白纸黑字写着一条:“为规范市场,农产品直播带货从业者必须通过资格考试,持证上岗。”

“我反对。”周执的声音不大,但异常清晰。

“农民用自己的手机,在自己的田里,卖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天然的权利。我们不能用准入许可,去限制他们的表达权。在我看来,表达权,就是新时代的生产权。”

“周执同志,这太理想化了!”对面的专家反驳道,“如果没有规范,虚假宣传、质量问题谁来负责?”

争执不下,周执没有继续辩论。

他拿起手机,按下一个号码,接通了视频电话,并投屏到会议室的大屏幕上。

画面晃动了几下,出现了一位皮肤黝黑、皱纹深刻的老渔民。

他正坐在船头,借着夕阳的余晖修补渔网,海风吹动着他花白的头发。

“喂?是小周啊。”老人声音洪亮。

“六爷爷,我是周执。您今天出海了吗?”

“去了。今天浪大,网撒得辛苦,但收成不错,网是满的。”老人咧嘴一笑,露出发黄的牙齿,笑容质朴而满足。

然后他看着镜头,有些好奇地问:“小周,你们开会呢?我说这个,要不要先考个证?”

整个会议室瞬间陷入一片死寂。

最终,那条引发巨大争议的条款被修改为:“鼓励对农产品直播从业者进行技能培训,但禁止设置任何形式的行业准入限制。”

会后,有记者追着周执问:“周主任,您就不怕有人利用这种自由乱说话,欺骗消费者吗?”

周执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他,回答道:“比起花费力气去规范每一张嘴巴,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训练自己的耳朵。当这个社会上,听得懂真话、辨得出真诚的人多了,假话和谎言自然就没了市场。”

几乎在同一时间,秦念慈主持了“灯塔计划”最后一次“记忆归档”会议。

她平静地宣布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永久关闭“个人贡献榜”,所有历史记录中的个人署名,全部改为“灯塔计划执行小组”这一集体署名。

一位跟着计划奋斗了十多年的老员工,当场就流下了眼泪:“秦总,不行啊!那些拼了命做事的人,他们的名字不应该被忘记!”

秦念慈没有解释,而是播放了一段经过特殊合成的音频。

二十个不同的声音,有苍老的,有稚嫩的,有南腔,有北调,依次响起:

“我不是光……”

“我只是教会别人……”

“怎么点燃自己的灯……”

最后,所有声音汇成一句整齐而坚定的合唱:“我们不是光,我们只是点灯人。”

她说:“记住点灯的方式,比记住某个点灯人的名字,更重要。”

散会时,她收到一个匿名寄来的快递。

打开一看,是一块沉甸甸的木匾,上面用阴刻的手法,刻着四个古朴的大字:“无名之始”。

木匾的背面,还有一行小字:“你删除了影像,却让更多的人,从这片黑暗里看见了自己。”

当这些或明或暗的线索如溪流般汇入时代的江河时,沈昭岐已经回到了他最初出发的地方——西南的那个花椒村。

老槐树下,那口曾经用来煮防疫凉茶的大铁锅依旧冒着热气,只是锅里煮的不再是药茶,而是香喷喷的杂酱面。

一群孩子围着锅,七嘴八舌地讲着故事,说很多年前,有个“穿旧棉袄的神仙爷爷”,曾在这里用一口锅救了整个村子。

沈昭岐就蹲在不远处的一个小板凳上,默默地剥着大蒜,粗糙的棉袄和满脸的胡茬让他看起来和当地的庄稼汉没什么两样,没人认出他。

村长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走过来,递给他,爽朗地笑道:“老哥,外乡来的吧?别客气,多吃点,这是我们‘诚信食堂’开张的第一碗面!”

原来,当年靠着沈昭岐打开销路的村民们,在富裕后集资建了这个公益餐点。

凡是来村里考察、购货的客商,都可以在这里免费吃上一顿便饭,唯一的条件,是在旁边的留言板上,留下一句真心话。

沈昭岐默默地吃完了面,走到留言板前,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了一行字:“锅会冷,火不会灭。”

夜深人静,他悄然离去,没有惊动任何人。

只是在离开前,他将一颗饱满的辣椒种子,轻轻埋进了灶膛里尚有余温的灰烬中。

明年开春,当春风吹过,它会和那些顽强的野草一起,破土而出,绽放出最热烈的一抹红。

而在那座俯瞰着整个城市的摩天大楼顶层,秦知语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手中紧紧握着一枚小巧的U盘。

里面,是她花了十五年时间,秘密备份的所有关于沈昭岐的影像资料、通信记录、行动轨迹……那是足以构建出一个完整、清晰、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沈昭岐的全部证据。

她曾无数次想将它公之于众,又无数次在最后一刻收回。

此刻,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她轻轻将U盘插入电脑,屏幕上立刻跳出他年轻时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身影,意气风发,台下掌声雷动。

她凝视了那张脸庞片刻,然后移动鼠标,决然地点击了“全部删除”。

进度条飞快地前进,90%...95%...99%...

就在即将完成的瞬间,她猛地伸出手,拔出了U盘。

她没有再看电脑屏幕,而是转身走到办公室一角的重型碎纸机旁,将那枚承载着一个时代秘密的U盘,扔了进去。

刺耳的搅碎声响起,仿佛一个旧时代的终结。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助理神色激动地冲了进来:“秦总!系统刚刚捕捉到一段来源不明的信号——滇南咖啡种植带,凌晨三点,有人开启了直播,设备好像是绑在一头牛的身上,画面晃得厉害,但能清晰听见,有人在教一个孩子念咖啡豆包装上的标签……”

秦知语抬起手,打断了她的话,脸上露出一抹释然的微笑:“不用看了。”

她转过身,望向窗外。

晨曦正如同金色的潮水,漫过城市冰冷的天际线。

而在她目光所不能及的远方群山之间,一头老牛正迈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拉着犁,在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沟壑。

它身后的泥土不断翻涌,仿佛大地在经历过长久的沉默之后,正缓缓地,准备开口说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