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指令重启:人工掌舵与算力敬畏(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最新章节。

上午十一点,景初在风湿免疫科轮班时发现,1例合并肝硬化的红斑狼疮患者对现有剂量方案不耐受,但调整剂量需要科研中心的肝代谢数据模拟支撑。他立刻通过中枢系统提交申请:“请求调用0.8%科研算力,模拟CD44抑制剂在肝硬化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涉及3组剂量梯度,需1小时内出结果。”

申请附上患者的肝功能报告和用药反应记录,景初在“必要性说明”中写道:“患者当前出现肝酶升高,盲目调整剂量可能加重损伤,模拟数据可直接指导临床用药,避免不良反应。”12分钟后,申请获批,0.8%的科研算力从4.5%的总量中调剂到位,模拟结果在45分钟内生成——建议剂量降至常规量的50%,联合保肝药物使用。

“以前算法会自动推送调整建议,现在得自己梳理需求、提交申请,反而逼我们更精准地定位问题,”景初在轮班日志中写道,“为了让申请快速通过,必须把患者情况、数据需求、预期结果写得一清二楚,这其实是在强化‘临床-科研’的逻辑关联。”

下午四点,景初的第二次申请被驳回:“请求调用0.5%算力,用于验证某新型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当前已有同类指标可替代,非紧急需求。”他坦然接受:“确实是自己想做的‘探索性研究’,不是临床必需,该把算力留给更需要的任务。”

景行:在指令中优化临床细节

上午九点,景行在康复中心轮班时,3例脑卒中患者的智能训练设备出现数据同步延迟,影响康复评估。她立刻排查原因:设备联网模块的算力分配不足,当前仅占中枢算力的0.1%。景行提交申请:“请求将康复中心设备联网算力从0.1%提升至0.3%,涉及30台智能设备,需保障数据实时同步,避免影响患者康复计划制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申请附带设备延迟的测试视频和患者的训练进度表,景行特别注明:“今日有15例患者需完成阶段性评估,数据延迟将导致评估结果偏差,影响后续训练方案调整。”8分钟后,申请获批,中枢算力占比从15%微升至15.2%,设备同步延迟从2秒降至0.3秒。

“以前设备出问题,算法会自动补算力,现在得自己找原因、提需求,”景行对康复中心主任刘畅说,“这反而让我们更了解设备的算力需求,以后可以提前预判,避免问题发生。”她随即补充了一份“康复设备算力需求清单”,按设备类型和使用频次标注了建议算力分配,提交给管理中心备案。

下午两点,景行协助婴儿中心开展早产儿早期康复,发现暖箱的康复辅助功能因算力不足无法启动。她联合方菲主任提交申请:“请求调用0.2%储备算力,用于暖箱康复功能激活,涉及2例极低体重早产儿,需通过被动肢体训练预防脑瘫风险。”申请获批后,暖箱的康复模块顺利启动,景行通过实时数据调整训练参数,患儿的肢体活动度明显改善。

第四阶段:中枢掌舵人的“双重考验”——效率与安全的平衡

审批洪流:在速度与规范间找平衡

中午十二点,中枢系统的申请量达到峰值,1小时内收到86条申请,涵盖临床、科研、后勤等多个领域。苏晴快速分类处理:23条急救及紧急科研申请即时批复,45条常规调度申请在20分钟内完成核验,18条非紧急申请标注“下午三点后统一批复”。

“有基层医生反映申请流程繁琐,”管理中心总主任汇报,“有位乡镇来的患者要做远程会诊,申请流程花了20分钟,患者家属有点不满。”沈知行立刻调整:“给远程会诊开通‘简化通道’,由专家中心直接预审,中枢系统自动核验资源,审批时间压缩至5分钟内。”

下午一点,优化后的远程会诊申请流程上线,第一位患者的申请从提交到获批仅用3分钟,专家远程会诊顺利开展。“人工指令不是‘繁文缛节’,是‘精准管控’,”沈知行对苏晴说,“我们要做的是简化不必要的流程,守住必要的核验环节,不能为了效率牺牲安全。”

傍晚六点,今日申请台账统计完成:共接收328条申请,批准296条,驳回32条,平均审批时长12分钟,急救类申请平均耗时1.5分钟,无一起因审批延迟导致的医疗延误。苏晴看着数据:“比预期的顺畅,说明各中心已经适应了申请模式,我们的分级审批机制也起到了作用。”

安全复盘:85%储备的底气所在

晚上八点,国家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传来消息:新型量子干扰已被成功拦截,境外势力的攻击尝试宣告失败。指挥中心召开复盘会,王凯展示防御数据:“今日共拦截干扰信号3600次,其中2次高强度干扰依赖追加的2%储备算力成功屏蔽,若仍用自驱模式,可能已出现系统波动。”

“85%的储备算力是我们的‘定心丸’,”沈知行总结,“今日仅调用7.2%,剩余77.8%仍保持待命,就算遭遇更大规模攻击,也有足够的算力应对。”他调出各中心运行数据:10.7万人次接诊量顺利完成,候诊时间平均52分钟,较自驱模式仅增加7分钟,患者满意度93%,与昨日基本持平。

苏晴补充道:“人工指令模式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算力需求的必要性’——驳回的32条申请中,28条是可通过现有资源或错峰处理的非紧急需求,这说明之前的自驱模式存在一定的算力冗余,人工核验能让资源更聚焦核心需求。”

深夜十点,中枢系统收到国家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的通知:“风险解除,可根据需求恢复自驱模式。”沈知行与苏晴却陷入沉思,最终决定:“维持人工指令模式至明日清晨,让各中心再适应一天,同时让‘明泽一号’学习今日的人工审批逻辑,为后续的‘人机协同模式’积累数据。”

尾声:指令与自驱的共生之道

清晨五点零二分,“明泽一号”的合成语音响起:“人工指令运转模式运行24小时,接诊量10.7万人次,申请处理328条,防御干扰3600次,运行状态:安全高效。超特级量子计算机算力分配:中枢调度15%,安全警戒0.5%,科研支撑4.5%,储备80%。”

沈知行与苏晴站在控制台前,看着主屏上的申请台账与运行数据,突然明白:自驱模式的高效与人工指令的安全并非对立。“算法的智能需要人工的‘校准’,人工的决策需要算法的‘赋能’,”沈知行说,“或许我们不需要非此即彼,而是可以构建‘人工指令把关+算法高效执行’的人机协同模式。”

苏晴调出“明泽一号”的学习日志,发现它已自动记录了今日328条申请的审批逻辑,生成了“急救优先、核心聚焦、冗余压缩”的优化算法。“你看,它在跟着我们学,”苏晴笑着说,“以后可以让算法先做‘预审批’,标注风险等级和资源适配建议,我们只做最终决策,既保安全,又提效率。”

此时,景初和景行的轮班申请弹上主屏:“请求调用0.5%科研算力,验证‘人机协同审批算法’的可行性,附初步设计方案。”沈知行与苏晴相视一笑,同时点击“审批通过”。80%的储备算力分出0.5%,流向科研中心的数据池,如同在自驱与指令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阳光穿过指挥中心的玻璃幕墙,照在主屏上“10.7万人次”的接诊数据上,也照在“80%储备算力”的标识旁。新的一天开始了,人工指令的严谨与算法的智能正在悄然融合,10万接诊量的常态运转,既需要85%储备算力的底气,更需要人机协同的智慧,在安全与高效的平衡中,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