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明朝《宫束班·霞客行》(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艺之神》最新章节。
第一幕 江阴初聚 痴人有志
场景一 江阴徐府 庭院 晨
【晨光穿疏柳,洒在青石板上。庭院角落堆着罗盘、麻绳、磨损的草鞋,几卷旧图册摊在石桌上。徐霞客(三十余岁,布衫束腰,面容清癯却目光如炬)正用木炭在石板上勾勒雁荡山轮廓,指尖沾着灰迹。】
【院门外传来喧哗,夹杂着器物碰撞声。】
跟班甲(李憨,二十出头,身材魁梧,肩扛一口铁锅,气喘吁吁): 徐先生!徐先生!可算找着您了!这江阴城的巷子比蜘蛛网还绕,若不是我李憨记性好,非得把您这宝贝铁锅给弄丢咯!
【跟班乙(王痴,十八九岁,瘦高个,背着重布包,怀里揣着几本卷边的书,踉跄跟进)**: 憨哥!慢着点!先生的铁锅是要煮山泉、炖野果的,磕着碰着,往后咱们行路可就没热乎饭吃了!
【徐霞客抬头,放下木炭,嘴角噙笑】: 你们俩倒是准时。李憨,铁锅可曾检查过?锅底的薄铁片得垫牢,山路颠簸,别漏了水。王痴,我让你找的《水经注》校本,带来了?
王痴(连忙从布包掏出书,献宝似的递上): 先生放心!江阴书坊里最好的版本,我跟老板软磨硬泡了三天,他才肯割爱!就是……就是把我娘给的月钱都花光了。
李憨(拍着胸脯): 怕啥!往后跟着先生游历天下,咱们捡些奇珍异石卖了,还愁没钱?我昨儿还跟邻村的铁匠打听了,山里的铁矿石能换不少银子呢!
【徐霞客接过书,轻轻摩挲封面,摇头失笑】: 咱们此行,是为探山川脉络、辨江河源流,不是为了寻宝逐利。李憨,你这急性子,可得改改。这山河大地的奥秘,比银子金贵百倍。
【跟班丙(赵愣,二十岁,面色黝黑,手持一把砍柴刀,腰间别着绳索,沉默地站在门口)**: 先生,行李都收拾妥了。干粮够吃半月,绳索能承重三百斤,砍柴刀是新打的,劈荆棘、砍枯枝都好用。
【徐霞客看向赵愣,点头赞许】: 赵愣做事,我最放心。沉稳细致,是行路勘探的要紧品质。你们三个,一个憨直,一个痴书,一个愣实,倒真是应了“宫束班”这名字——看似被俗事拘束,实则心向天地。
王痴(好奇地): 先生,为啥叫“宫束班”呀?咱们又不是宫里的匠人班子。
【徐霞客望向远方,目光悠远】: “宫”者,天地为宫;“束”者,束心归一。这世间之人,或为功名束,或为钱财束,或为俗念束。咱们“宫束班”,便是要挣脱这些束缚,以天地为宫,以勘探为业,把心神都束在这山川地理之上。
李憨(挠挠头): 先生说的话,我似懂非懂。但我知道,跟着先生走,准能看见别人没见过的风景!
【徐霞客拿起石桌上的罗盘,递给李憨】: 今日便出发,先去雁荡山。典籍记载,雁荡山有雁湖,为雁群栖息之地。但我听闻当地山民说,从未见过所谓雁湖。咱们这第一站,便是要勘破这典籍谬误。
赵愣(扛起行囊): 听先生吩咐。
王痴(把《水经注》揣进怀里,兴奋地): 能亲手验证古人记载的对错,这可比读死书有意思多了!
【徐霞客率先迈步,布衫被晨风吹起。李憨扛着铁锅,王痴抱着书,赵愣背着行囊,三人紧随其后。晨光将四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渐渐消失在巷口。】
场景二 前往雁荡山途中 山路 午
【山路崎岖,草木丛生。李憨扛着铁锅走在最前,时不时用脚踢开路上的石子,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谣。】
李憨(气喘吁吁): 先生,这山路也太陡了!咱们走了三个时辰,连个村庄的影子都没见着。要不咱们找个平坦点的地方歇歇脚,我给大伙儿煮点热水?
【徐霞客手持罗盘,边走边观察两侧山体,闻言回道】: 再走一里路,前面应有一处山涧。到了那里再歇息。你看这山体岩石,质地坚硬,纹理竖直,是典型的流纹岩地貌,与别处不同。
王痴(凑上前,仔细打量岩石): 先生,《水经注》里说雁荡山“顶有大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秋雁归时,多宿于此”。可这山体看着如此陡峭,哪有能容下十里大湖的地方?
【徐霞客停下脚步,指着前方一处凸起的山峰】: 你说得对。这雁荡山群峰陡峭,多为悬崖峭壁,即便有积水,也难成“方可十里”的大湖。古人记载,或许是道听途说,或许是年代久远,地貌变迁。咱们此次便是要实地勘察,找到真相。
【赵愣突然停下,指着右侧草丛】: 先生,那里有脚印,像是山民的。
【众人顺着赵愣指的方向看去,草丛中果然有一串新鲜的脚印。徐霞客俯身查看,点头道】: 脚印深浅不一,应是常走山路的山民。咱们顺着脚印走,或许能遇到当地人,打听一下雁湖的下落。
【一行人顺着脚印前行,穿过一片茂密的灌木丛,眼前豁然开朗。一处清澈的山涧流淌而过,岸边坐着一位樵夫(六十余岁,须发半白,背着一捆柴火),正低头擦拭汗水。】
李憨(大喜,快步上前): 老丈!老丈!向您打听个事!
【樵夫抬头,见四人风尘仆仆,面露诧异】: 你们是外地人?来这雁荡山做什么?
徐霞客走上前,拱手行礼: 老丈,在下徐弘祖,字霞客。带着三个徒弟,来此勘探山川地理。听闻雁荡山有雁湖,不知老丈可否告知具体位置?
【樵夫闻言,哈哈大笑】: 雁湖?哪来的雁湖!我在这山里砍柴砍了四十年,走遍了前后山,从未见过什么大湖。倒是山顶有几处小水洼,下雨便有,天晴就干,哪能容得下大雁栖息?
王痴(惊讶地): 可典籍上明明记载着……
【樵夫摆摆手】: 那些书本上的话,当不得真!我祖父辈也说过,以前山里确实有个小湖,但几十年前山体滑坡,早就被泥沙填了。现在只剩下几处石坑,哪还有湖的样子?
【徐霞客眼神一亮,连忙追问】: 老丈可知那处旧址在何处?
樵夫指向远处一座最高的山峰: 就在那百岗尖的西侧。不过那地方路极难走,全是悬崖峭壁,你们若是要去,可得小心些。
【徐霞客拱手致谢】: 多谢老丈指点。我们此行便是为了探寻真相,再难走的路,也得去。
【李憨(挠挠头)**: 先生,那山顶那么陡,咱们怎么上去啊?我这铁锅要是扛着爬山,非得掉下去不可。
赵愣(沉稳地): 我可以先上去探路,用绳索固定好,再拉你们上去。铁锅可以暂时放在山涧边,等回来再取。
【徐霞客点头】: 便依赵愣所言。王痴,你把《水经注》拿出来,咱们对比着旧址,记录下地貌变迁。李憨,你帮赵愣准备绳索,务必固定牢固。
【众人分工行动。赵愣卸下行囊,取出绳索,手脚麻利地向山顶攀爬。李憨在山涧边整理绳索,王痴翻开《水经注》,与徐霞客一起在纸上记录。山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山河的变迁。】
第二幕 雁荡勘误 险象环生
场景三 百岗尖西侧 山顶 暮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山顶的岩石上。赵愣已经固定好绳索,正趴在悬崖边向下喊话。】
赵愣: 先生,绳子固定好了!可以上来了!
【徐霞客率先抓住绳索,手脚并用向上攀爬。王痴紧随其后,双手紧紧攥着绳索,脸色发白。李憨扛着一个轻便的布包(装着笔墨纸砚和干粮),笨手笨脚地往上爬,时不时发出惊呼。】
李憨(气喘吁吁): 这也太吓人了!脚下全是虚空,我这腿都软了!
【徐霞客爬到山顶,回身看向李憨】: 别怕,眼睛看着前方,手脚抓稳绳索,慢慢爬。你平日里力气大,这点高度难不倒你。
【好不容易,四人都爬上了山顶。山顶光秃秃的,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石坑,有的石坑里还残留着少量积水。】
王痴(四处张望): 这就是雁湖旧址?除了石坑,什么都没有啊。
【徐霞客走上前,蹲在一个较大的石坑边,用手抚摸着坑壁的岩石】: 你们看这坑壁的痕迹,有水流冲刷的印记,还有泥沙沉积的层次。这里以前确实是湖泊,只是后来被泥沙填埋,又经过多年的风化侵蚀,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他从布包里取出笔墨纸砚,铺在一块平整的岩石上,开始绘制地形草图】: 典籍记载雁湖“方可十里”,实为夸大。根据这石坑的规模来看,当年的湖泊最多不过一里见方。而且位置也并非典籍所说的“山顶中央”,而是在百岗尖西侧的缓坡处。
王痴(凑在一旁,认真记录): 先生,那咱们这就把这个发现记下来,纠正典籍的错误?
【徐霞客点头】: 正是。治学之道,贵在实证。不能盲从古人,要以实地勘察为准。这雁荡山的雁湖谬误,只是开端。往后咱们还要去长江源头,去云贵高原,勘破更多的地理谜团。
【突然,一阵狂风刮过,卷起漫天尘土。李憨没站稳,向后踉跄了几步,差点摔下悬崖。赵愣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的胳膊。】
李憨(吓得脸色惨白): 好险!好险!这山顶的风也太大了!
【徐霞客连忙收起笔墨纸砚,对众人说】: 天色不早了,风也越来越大,咱们赶紧下山。天黑之前,得找到落脚的地方。
【众人收拾东西,准备顺着绳索下山。就在这时,王痴突然惊呼一声】: 不好!我的《水经注》掉下去了!
【众人低头看去,只见那本卷边的《水经注》正挂在半山腰的树枝上,摇摇欲坠。】
王痴(急得快哭了): 那是先生让我找的校本,要是丢了,可怎么办啊!
【李憨(自告奋勇)**: 我去捡!我身手敏捷,顺着绳子爬下去,很快就能拿上来!
【徐霞客连忙阻止】: 不行!天色渐暗,半山腰的树枝湿滑,太危险了。那本书虽然珍贵,但比不上性命重要。
赵愣(沉默片刻): 先生,我去。我攀岩经验丰富,能把书拿上来。
【徐霞客看着赵愣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半山腰摇摇欲坠的书本,沉吟片刻】: 那你务必小心。李憨,你在上面拉住绳索,务必固定好。我和王痴在旁边接应。
【赵愣点点头,抓住绳索,缓缓向下攀爬。他动作灵活,像猿猴一样,很快就靠近了树枝。就在他伸手去够书本的时候,树枝突然断裂,赵愣身体一晃,险些坠落。】
王痴(惊呼): 赵愣哥!
【李憨死死拉住绳索,脸色涨得通红】: 坚持住!我拉你上来!
【赵愣反应极快,一手抓住旁边的岩石缝隙,一手紧紧攥住了《水经注》。他喘了口气,对上面喊道】: 没事!书拿到了!
【众人松了口气。赵愣慢慢向上攀爬,很快回到了山顶。他把《水经注》递给王痴,书本已经沾了些泥土和露水,但完好无损。】
王痴(接过书,眼眶发红): 赵愣哥,谢谢你。都怪我太不小心了。
赵愣(摆摆手): 没事就好。山路艰险,往后小心便是。
【徐霞客看着三人,眼中满是欣慰】: 你们三个,虽各有憨痴愣,但关键时刻,都能彼此照应,这便是“宫束班”的情谊。天色已晚,咱们赶紧下山,找个山洞歇息。
【四人顺着绳索下山,夜幕渐渐降临,山间升起薄雾。远处传来几声狼嚎,李憨吓得紧紧跟在徐霞客身后,王痴抱着《水经注》,赵愣手持砍柴刀,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场景四 山洞 夜
【山洞不大,但干燥平整。李憨点燃了一堆篝火,火焰跳跃,照亮了山洞。篝火旁,李憨正在用铁锅煮着热水,王痴在擦拭《水经注》上的泥土,赵愣在洞口警戒。】
【徐霞客坐在篝火旁,翻看白天绘制的地形草图,时不时在上面补充几笔。】
李憨(看着沸腾的热水,问道): 先生,咱们明天去哪?这雁荡山的雁湖已经探明了,是不是该去下一个地方了?
【徐霞客抬起头,说道】: 明天咱们去雁荡山的大龙湫瀑布。听闻那瀑布落差极大,水流湍急。我想看看,这样的瀑布,是如何塑造周边地貌的。
王痴(好奇地): 先生,瀑布也能改变地貌吗?
【徐霞客点头】: 当然。水流的力量不可小觑。长年累月的冲刷,能把坚硬的岩石切割成峡谷、深潭。这大龙湫瀑布流传已久,想必周边的地貌也很有研究价值。
【赵愣从洞口走进来,说道】: 外面起雾了,能见度很低。夜里应该不会有野兽靠近,但明天山路会更湿滑,得小心行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