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药局春秋(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历史唯一仙!》最新章节。

寒来暑往,光阴荏苒。

许清安参与修订《临安本草》,转眼已过半年。

这半年间,他每日往来于保安堂与药局之间,既要照料医馆病患,又要参与繁重的校勘工作,虽忙碌却充实。

药局的生活规律而严谨。每日辰时点卯,巳时开始校勘,午时休息,未时继续,直到酉时散值。校勘的内容从药材辨识到功效验证,从炮制方法到用药禁忌,无所不包。

这日校勘的是甘草。王医官道:“甘草号称国老,能调和诸药。然其用法,古今颇有争议。”

许清安细看各地进献的甘草样品:山西产的皮红质坚,甘肃产的色黄味甘,还有西域来的异种甘草,形态各异。

“晚辈以为,”许清安道,“甘草当因产地而异其用:山西产者宜补,甘肃产者宜和,西域产者宜清。”

王医官颔首:“与古籍所载相符。然寻常药铺,难分如此精细。”

许清安道:“故当注明:寻常用药,以甘肃产者为佳;特殊用途,再择他产。”

众人皆以为然。于是详细记录各产地的性状差异,并绘制精细图谱。

校勘之余,许清安常向药局老药工请教炮制之法。这些老药工虽不通文墨,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如何控制火候,如何把握时机,如何辨别成色,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智慧。

有位姓陈的老药工,炮制附子已有五十年经验。他告诉许清安:“附子之毒,全在炮制。蒸晒只是基础,更要看天气阴晴,察火候强弱。”

说着现场演示:先将附子浸泡七日,每日换水;再以童便浸三日,去其燥烈;最后九蒸九晒,以米汤拌蒸,取其温和...

许清安闭目感知,果然这般炮制出的附子,毒性大减,药性却存。他认真记录,又请教了许多细节。

陈老笑道:“许郎中是第一个肯认真学这些的老爷。往常那些医官,只知看书本哩。”

许清安谦道:“实践出真知。老人家这些经验,都是宝贝。”

除了学习,许清安也贡献良多。他凭借对药性的敏锐感知,发现许多古今记载的疏漏之处。

譬如校勘芍药时,他发现赤芍、白芍虽同源,但因采集时节不同,功效确有差异:春采者性偏敛,宜养血调经;秋采者性偏散,宜活血化瘀。

又譬如校勘地黄时,他提出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当分而用之:鲜者清热,干者滋阴,熟者补血...

这些见解,起初遭一些老医官质疑。但经实地验证,无不准确。渐渐地,许清安在药局中赢得了尊重。

王医官更是对他青睐有加,常与他单独讨论疑难之处。这日校勘到一味海外传来的香料“丁香”,众人皆不知其性。

许清安闭目感知,只觉此物辛温透达,似能直入胃经。“晚辈以为,此物当能温中降逆,止呕止痛。”

王医官疑道:“何以见得?”

许清安取少许丁香泡水,让一个胃寒呕吐的药工服用。不过片刻,药工便觉胃中温暖,呕逆立止。

众人称奇,于是详细记录丁香性味功效,增入本草。

半年间,许清安不仅精进了药性知识,更在修行上有所突破。

药局藏书阁中有许多养生修炼的典籍,与《神农百草经》相互印证,让他对修炼之道理解更深。

他常趁夜静时在药局庭院修炼,那里灵气充沛,药材环绕,最宜修行。

感气境圆满的境界越发巩固,气海灵液隐有成丹之迹,对草木之语的感知也越发清晰。

这夜月圆,许清安正在庭院修炼,忽觉气海震动,灵气如潮涌动。

恍惚间,他仿佛与周遭药材融为一体:化作甘草,扎根黄土;化作茯苓,寄生于松;化作人参,吸纳天地精华...

这种天人合一的体验,持续了整整一夜。黎明时分,他睁开双眼,只觉目明心亮,对天地万物的感知达到了全新高度。

王医官见他气色非凡,笑问:“许郎中昨夜可是有所领悟?”

许清安谦道:“略有所得。觉万物有灵,皆可为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