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二狐戏忠臣(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好好好再打压我就真造反给你看》最新章节。

马车辘辘,停在了工部衙署那气象森严的黑漆大门前。

两人下了车,工部依旧是一片繁忙景象,胥吏、工匠、杂役穿梭不息,空气里混杂着木材、墨线和尘土的气息。

周桐来过两次,却始终没见到那位传说中的工部尚书苏勤,不禁有些嘀咕。

事实上,工部尚书作为一部之主官,通常确实在衙署内设有固定的值房或办公大堂处理政务,统筹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器械制造等。

但因其职责涉及大量实地勘察、督导重大工程,或因皇帝召见、参与朝会、协调其他部院事务等原因,时常不在衙署内坐班实属正常。

和珅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低声提醒道:

“把腰挺直了,神态端起来。苏大人接了圣旨,此刻定然在衙内候着我俩,岂会再让你扑空?”

周桐“哦”了一声,随即眼珠一转,凑近和珅极小声道:

“那我要不要先踹你一脚?”

和珅一愣,完全跟不上这跳跃的思维:“干什么?”

周桐一本正经地解释:“我看话本里都这么写,那些老古板清官,不都喜欢看到贪官被义士踹吗?我先表演一下,给苏大人留个好印象?”

和珅:“……”

他感觉自己的拳头在袖子里攥了又攥,硬了又硬,最终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你给我安分点!”

两人向前来接引的胥吏表明了身份和来意。那胥吏显然早已得到吩咐,恭敬地将他们引往工部尚书处理机要事务的地方。

工部尚书的办公场所通常位于衙署中轴线上,是一个相对独立、宽敞且肃静的院落或厅堂。

此处并非喧闹的工场,而是处理文书、制定章程、召见下属商议要务的核心区域。

厅内陈设古朴实用,靠墙立着存放卷宗档案的木架,上面分门别类标注着“营缮”、“虞衡”、“都水”、“屯田”等字样。

巨大的案几上堆放着图纸、公文,一旁可能还放着算盘、规尺等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旧纸张的味道,显示出主人日常处理的皆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具体实务——

从宫室陵寝的修缮预算,到河工水利的疏浚方案,从军器监的兵器制造,到各地官营作坊的物料调配,皆需经其手。

刚到门口,便见一人负手而立等在那里。

此人约莫五十上下年纪,面容清癯,身形瘦削,穿着一身浆洗得笔挺、毫无褶皱的深色官袍,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连胡须都修剪得整整齐齐。

周桐只看一眼,心里就冒出个念头:就差一副老花眼镜,活脱脱就是他前世那位古板严肃、治学严谨的中学语文老师!

和珅已堆起笑容,快步上前拱手:

“苏大人!好久不见,别来无恙啊!”

苏勤闻声转过头,脸上是标准的、看不出多少热络的客套笑容,同样拱手回礼,动作规范得像是用尺子量过:

“和大人。”

声音平稳,不带波澜。

和珅继续说着场面话:

“此番能与苏大人一同为陛下分忧,实乃和某的荣幸。”

他侧身让出周桐,介绍道,

“苏大人,这位便是陛下旨意中提及,与我等一同协理蜂窝煤一事的周桐,周怀瑾。”

听到“周桐”二字,苏勤的目光终于落了过来。

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周桐这一身崭新的白色文士袍,见对方姿容俊朗,态度谦逊,立刻规规矩矩地躬身行了一礼:

“下官周桐,见过苏大人。”

苏勤古板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显而易见的赞赏神情,抚须道:

“周大人年少有为,声名远播,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周桐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姿态,微微垂首:

“苏大人谬赞了,晚辈愧不敢当。些许虚名,不过是侥幸,侥幸而已。” 说完,便自觉地退后半步,站在和珅侧后方,姿态放得极低。

和珅见状,便笑着打圆场:

“苏大人,我等还是进去详谈吧。”

三人进入厅内落座,很快有胥吏奉上热茶。苏勤坐在主位,端起茶杯浅浅呷了一口,便直接切入正题,语气一板一眼,如同在宣读公文:

“下官今晨接获陛下圣旨,言及蜂窝煤之事,关乎民生取暖,乃当前要务。旨意言明,由我工部主导,户部协理,周大人提供技术支撑。

下官已即刻召见过屯田清吏司郎中曹政,据悉,前期选址、工匠调配等事宜,曹郎中已按大殿下的意思初步安排妥当……”

他陈述得极其客观,没有任何个人情绪,仿佛只是在执行一道不容置疑的命令,将已知的情况清晰罗列。

说完工部的准备,他目光转向周桐,语气缓和了些:“周小友,不知对此事,还有何高见需要补充?”

周桐闻言,先将手中的茶杯轻轻放在一旁,然后微微拱手,态度谦和却不失条理:

“苏大人统筹全局,安排周详,晚辈钦佩。

大人久居工部,深知实务,各项布置必然是最为妥帖的。晚辈与和大人,实不敢妄加插手,扰乱大人部署。”

他顿了顿,清晰地说道:

“依晚辈浅见,此事可分头并进。晚辈职责所在,便是与工匠沟通,确保蜂窝煤制作技艺无误,并力求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更少烟、更耐烧的改良品种。

而和大人则负责协调户部,确保工匠工钱、物料采购、场地租赁等一应银钱支用顺畅,保障后勤无虞。至于全局调度、人员管理、工程监督,自然还需苏大人您来坐镇掌总。”

这一番话,既捧了苏勤,又明确了各自分工,将自己与和珅放在了“协助执行”的位置,显得极有分寸。

苏勤听罢,眼中赞赏之色更浓,微微颔首:

“周小友年纪虽轻,思虑却甚为周全。”

不过他随即也露出一丝疑惑,“只是这‘蜂窝煤’、‘少烟煤’之说,下官亦是初次听闻,颇觉新奇。”

周桐谦逊一笑,将功劳推得干净:

“晚辈也不过是帮忙传递消息、跑跑腿而已。真正发现此物,并有心将其改良利民的,乃是大皇子殿下。”

接着,他便用一种平实无华,却格外真挚的语气“吹捧”起来,没有华丽辞藻,只陈述“事实”:

“殿下在桃城期间,体察民情,深知百姓冬日取暖之苦。偶然间发现石炭(煤炭)若能妥善处理,便可大大减少毒烟,于是便亲自带着我等,反复试验,摸索制作之法。

殿下常言,‘为政者,当以民命为本’,此事虽小,却关乎千家万户冬日能否得一夕安寝。

殿下亲力亲为,不辞辛劳,实令我等感佩。”

苏勤听着,脸上果然露出惊异之色:

“大皇子殿下竟……竟有如此心思与作为?体恤民瘼,躬亲实务,这……下官倒是前所未闻。”

他印象中的大皇子,更多是与军伍、还有那桩“惊世骇俗”之事联系在一起。

众人又商讨了一些细节,和珅便起身表示要先去协调户部资源调拨,让款项和物资尽快到位。

“周老弟,那你便与苏大人一同,先去确定下来的场地看看,安排一下工匠和具体的技术传授事宜。”

周桐与苏勤二人便一同出发,前往初步选定的窑厂旧址。

路上,苏勤忍不住再次感叹:“周小友真乃少年英才,不仅诗才惊世,于这实务一道,亦颇有见地。”

周桐坐在马车中,闻言微微欠身,态度诚恳而从容:

“苏大人过奖了。晚辈为官时日尚浅,若论资历,可谓履薄临深。然晚辈深信,为官一任,无论职位高低,首要在于一个‘民’字。

心系百姓冷暖,方不负朝廷俸禄,不负平生所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