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剑阁遗恨续汉魂(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最新章节。
姜维却面色凝重:“钟会虽反,却不得人心。司马昭必借平叛之名,血洗成都。”他站起身,玄甲下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传令下去,全军整备,三日后出兵旄牛道。我们要在司马昭腾出手前,拿下越巂。”
越巂郡的太守府里,魏将郭循正在批阅公文,忽然听见城外传来震天的喊杀声。他登上城楼,看见漫山遍野的“汉”字军旗,中间簇拥着一辆熟悉的战车——正是诸葛亮当年的指挥车,上面坐着的,正是被传已死的姜维。
“不可能!”郭循惊呼,“你不是在剑阁……”
“郭太守,”姜维的声音从战车上传来,“蜀汉未亡,汉魂犹存。”他一挥令旗,西羌骑兵从两翼包抄,而中间的步兵,竟推着改良的木牛流马——那上面装的不是粮食,而是连弩和火油。
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当姜维的七星剑砍断郭循的佩剑时,越巂郡的城墙上,已插满了蜀汉的军旗。百姓们打开城门,捧着青稞酒和牦牛肉,迎接他们以为再也见不到的汉军。
“大将军,”一名白发老叟跪在地上,“当年丞相南征,教我们种桑养蚕,如今三十年过去,我们终于等到汉军回来了!”
姜维扶起老叟,看见他腰间挂着的,正是当年诸葛亮发放的青铜弩机。他忽然想起,丞相曾说:“南中百姓,乃蜀汉之根。”此刻看着眼前的景象,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丞相临终前,要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这里。
捷报传到洛阳时,司马昭正在审理钟会之乱的余党。他看着越巂郡的战报,手中的朱砂笔在地图上划出深深的痕迹。“姜维,”他喃喃自语,“你竟能在三个月内重整旗鼓,果然是诸葛亮的好学生。”
贾充在一旁冷笑:“陛下,不过是些乌合之众,臣愿率二十万大军,踏平南中!”
司马昭摇头:“不可。南中地势险要,又有诸葛亮当年留下的根基,强攻只会损耗国力。”他望向南方,眼中闪过一丝忌惮,“传令下去,派使者去南中,许姜维以益州牧之职,封王蜀地。”
贾充大惊:“陛下,不可养虎为患!”
“养虎?”司马昭冷笑,“若能借姜维之手,牵制东吴,又能让蜀地百姓休养生息,何乐而不为?”他顿了顿,“再说,姜维若降,是蜀汉的忠臣;若不降,便是我大魏的劲敌。但无论如何,这盘棋,还长着呢。”
第四折 衣带密信惊洛阳
洛阳皇宫的偏殿里,曹奂看着手中的衣带密信,双手颤抖。信是姜维的部将秘密送来的,上面用朱砂写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陛下若信臣,可密诏淮南诸将,共讨逆贼。”
“陛下,”常侍张缉跪在地上,“姜维虽为蜀将,却心怀汉室。当年诸葛亮出师北伐,便是为了兴复汉室,如今姜维继承其志,实乃忠臣!”
曹奂望着窗外的落日,想起祖父曹操当年的雄姿,忽然咬牙:“传朕旨意,封姜维为大将军、益州牧,假节钺,督陇右诸军事。”他顿了顿,“另外,将这封密信,传给淮南的诸葛诞。”
密信抵达淮南时,诸葛诞正在校场练兵。他看着信中“共讨司马昭”的字样,忽然想起族兄诸葛亮当年的北伐,眼中泛起泪光。“来人!”他大声下令,“整备粮草,联络东吴,起兵寿春!”
司马昭得知密信之事时,正在长安视察军备。他气得将奏报摔在地上:“曹奂小儿,竟敢勾结姜维!”他转身对贾充说,“即刻出兵淮南,同时派使者去南中,告诉姜维,若他敢响应诸葛诞,我便屠尽成都百姓!”
南中的帅帐里,姜维看着司马昭的使者,七星剑在掌心划出淡淡血痕。使者趾高气扬地说:“大将军若降,司马昭大人许你万户侯,否则……”
“否则怎样?”姜维忽然冷笑,“屠城?”他站起身,玄甲上的“汉”字军旗纹在烛火下格外醒目,“当年钟会屠城时,我蜀汉百姓可有一人投降?如今你告诉司马昭,他若敢动蜀地百姓一根汗毛,我姜维便率军直捣洛阳,让他司马昭的人头,去祭武侯陵前!”
使者被吓得两股战战,连夜逃回洛阳。姜维转身对阿莱娜说:“派人去寿春,告诉诸葛诞,只管起兵,我自会在陇右牵制魏军。”他望向北方,眼中闪过坚定,“司马昭以为用百姓要挟我,却不知,正是他的暴虐,让更多人想起,何为汉家风骨。”
陇右的麦田里,姜维的大军正在秘密集结。他改良了武侯的连弩,将射程增加了三十步,又训练西羌骑兵使用马弩,准备给魏军来个出其不意。当探马报知司马昭的大军已向淮南开拔时,他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句扶,”他对老将说,“你带五千弟兄,去骚扰雍州粮道。阿莱娜,你率西羌骑兵,绕道祁山,攻打南安郡。”他顿了顿,“我亲自率军,直取陇西——那里,是我姜维的故乡。”
陇西太守府里,姜维看着熟悉的山水,忽然想起少年时随母亲在此放牧的场景。如今,他带着汉军归来,不是作为魏将,而是作为蜀汉的大将军。百姓们夹道欢迎,争着献上家中的羊肉和美酒,仿佛他从未离开过。
“大将军,”一名老牧民跪在地上,“当年你被迫降蜀,我们都知道你是不得已。如今你回来,便是陇西的骄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姜维扶起老牧民,眼中泛起泪光。他忽然明白,所谓汉魂,不是刻在军旗上的字,而是流淌在每个百姓心中的信念。只要这种信念还在,蜀汉就永远不会灭亡。
第五折 汉魂不灭照千秋
景元五年春,姜维的大军屯兵陇右,与司马昭的二十万大军对峙。他站在祁山堡上,望着远处的魏军大营,七星剑的云纹刃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阿莱娜送来的战报说,诸葛诞在淮南大败贾充,东吴的援军已到寿春。
“大将军,”句扶指着魏军大营,“他们的粮草辎重要经过陈仓,咱们的连弩兵已埋伏在那里。”
姜维点头,忽然看见一名士兵跑来,手中捧着一个木盒:“大将军,从成都传来的。”
他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块残破的玉珏,还有一封血书。血书上的字迹他再熟悉不过——是刘禅的亲笔:“相父临终前说,汉贼不两立。朕虽降魏,心向汉室。今托人送此玉珏,望大将军勿以朕为念,兴复汉室,全仗将军。”
姜维的手猛然收紧,玉珏在掌心留下血痕。他忽然想起,在剑阁关看见的场景:百姓们冒死保护“汉”字军旗,哪怕被魏军砍杀,也要将旗帜藏在怀里。“陛下,”他喃喃自语,“你可知道,真正的汉室,不在皇宫,而在这千万百姓的心里?”
魏军大营里,司马昭看着陇右的战报,忽然感到一阵眩晕。他怎么也没想到,那个在剑阁差点被他逼死的男人,竟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联络淮南、东吴,甚至说服鲜卑各部出兵相助。“姜维啊姜维,”他苦笑道,“你才是真正的棋手。”
决战前夜,姜维在祁山堡摆下武侯的八卦阵。他穿着诸葛亮遗留的鹤氅,坐在四轮车上,七星剑横放在膝头。当魏军踏入阵中时,忽然听见四面传来《出师表》的诵读声——是蜀地的百姓们,在为汉军祈福。
“汉魂不灭!”姜维的声音响彻云霄,“今日之战,不是为了蜀汉,不是为了陛下,而是为了让天下百姓,能在汉家的土地上,安心种地,安心读书,安心生活!”
蜀军将士们齐声呐喊:“汉魂不灭!汉魂不灭!”这声音如滚滚春雷,震得魏军心惊胆战。连弩齐发,火油四溅,魏军的阵型瞬间大乱。
混战中,姜维看见一名魏军将领冲向他的战车。他认出,那是当年在剑阁关与他交手的魏将王颀。“王将军,”他一声大喝,七星剑划出优美的弧线,“还记得剑阁的雪吗?”
王颀的长枪应声而断,他惊恐地看着姜维:“你……你不是人,是汉魂的化身!”
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当司马昭被迫退兵时,姜维的大军已收复了陇右三郡。他站在祁山之巅,望着蜀汉的方向,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整齐的脚步声——是无数百姓自发组成的运输队,为汉军送来粮草。
“大将军,”一名少年跪在地上,献上一个锦囊,“这是我娘让我给你的,她说,里面装的是当年丞相发给咱们的种子。”
姜维打开锦囊,里面是一把青稞种子,还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汉家的种子,在哪里都能生根。”他忽然想起,丞相曾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如今,他终于明白,所谓贤臣,不是他姜维一人,而是千万个心怀汉室的百姓。
景元六年,姜维在陇右建立临时政权,史称“后蜀汉”。他推行诸葛亮的屯田政策,改良连弩,联络四方诸侯,继续与司马昭对抗。直到十年后,他在北伐途中病逝,手中仍握着那把缺口累累的七星剑,剑鞘上的“汉”字,已被磨得发亮。
而在蜀地,百姓们始终记得,有一位大将军,在剑阁关的绝壁上刻下:“此身可灭,汉魂不熄。”这八个字,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在蜀地的青山间回荡,诉说着一个关于忠诚与信念的故事,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