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准备反攻(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反攻的齿轮已经咬合,但巨大的政治摩擦力却让它迟迟无法转动。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突破口,或者,一场足以改变平衡的变故。仇恨在积累,力量在积蓄,只待那一声最终的开火命令,便将如同火山般喷发而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艰难时刻,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遭遇了惨重的失败,部分部队退入印度蓝姆伽整训,另一部分则历经野人山的噩梦撤回云南。面对日军对缅甸的占领和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被切断的危局,同盟国各方力量开始重新审视缅甸的战略价值。美国总统特使帕特里克·J·赫尔利少将的斡旋,以及史迪威将军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促使**石同意了旨在反攻缅甸的"安娜吉姆计划"。与此同时,驼峰航线的巨大牺牲与有限运力,使得重开滇缅公路成为迫切需求。英国方面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战略方向,盟军内部围绕反攻策略展开了激烈的博弈。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淬火重生,中美工兵部队在恶劣环境中开辟中印公路,大批中国军官在昆明训练学校接受美式训练,为即将到来的反攻积蓄着力量。

美国总统特使帕特里克·J·赫尔利少将抵达重庆时,肩负着一项艰巨的使命:缓解约瑟夫·史迪威将军与**石之间近乎破裂的关系,并推动搁置已久的"安娜吉姆计划"(ANAKIM Plan)。该计划旨在通过中美英联合反攻,收复缅甸北部,重新打通滇缅公路这一中国至关重要的陆上生命线。

赫尔利深知**石的底线。他并没有像史迪威那样采取强硬姿态,而是耐心倾听蒋的抱怨——主要是对史迪威不尊重其权威、不断提及缅北失败伤疤的不满,以及对英国不愿在缅甸投入足够力量的怀疑。赫尔利表示完全理解中国战场的巨大困难和中国军队做出的牺牲,他带来了罗斯福总统的承诺:大幅增加经由驼峰航线的援华物资,并保证美国将全力督促英国履行其在缅甸战役中的义务。

这一承诺切中了**石的要害。尽管驼峰航线付出了惨痛代价(损失飞机超过500架,牺牲机组人员超过1500人),但其运力始终有限,至1943年初,月运量仅维持在万吨左右,难以满足中国抗战的基本需求。**石深知,若无更多外援,中国的抗战难以维系。经过多轮会谈,赫尔利成功地说服了**石。作为回应,蒋最终原则上同意了"安娜吉姆计划",但坚持要求英美,尤其是英国海军,必须在缅甸南部沿海实施两栖登陆作战,牵制日军兵力,避免中国军队再次单独承受压力。赫尔利将此条件电告华盛顿,罗斯福则表示将向丘吉尔施加最大压力。

驼峰航线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其局限性和代价也显而易见。这条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中国云南的空中通道,全长700多英里,需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形险峻,气候恶劣,还时常遭遇日军战斗机的拦截。飞行员们依靠坠机残片的反光导航,其艰难与危险程度堪称世界之最。至1943年,这条航线虽已运抵超过80万吨物资,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巨大消耗。

滇缅公路的断绝,使中国几乎陷入孤立。重开这条陆上通道,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资,更是为了提振军心民气,打破日军的封锁战略。史迪威将军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坚信只有通过陆上反攻收复缅甸北部,才能最终解决问题。驼峰航线的巨大牺牲,更加坚定了史迪威和中国方面重开滇缅公路的决心。

在印度蓝姆伽训练营,史迪威将军看着操场上一丝不苟地进行战术演练的中国士兵,终于感到一丝欣慰。他走到一个新兵面前,拿起他手中的M1加兰德步枪,亲自示范瞄准姿势,用生硬但清晰的中文说:“枪,是你的兄弟。你要熟悉它,信任它,就像信任你最亲密的战友一样!”随后,他对着集结起来的部队发表了一场着名的演讲:

“弟兄们!我知道你们心里憋着一口气,想着野人山,想着死在路上的兄弟!我‘醋性子乔’(Vinegar Joe)在这里向你们保证,那样的失败绝不会重演!我们现在有最好的美国装备,有最严格的训练!我们要用这些枪炮,打回缅甸去,洗刷我们的耻辱,为死难的同胞报仇!我们要让日本人知道,中国军人,是打不垮的!你们不仅要收复缅甸,更要成为最终打败日本的第一支中国军队!我相信你们能做到,因为你们是世界上最坚韧的士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番话语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士气。在蓝姆伽,中国驻印军接受了彻底的美式训练。美军教官按照丛林战的要求,对步兵进行武装越野、射击、格斗、巡逻、爆破等全方位训练;炮兵学习美式火炮的操作和协同;工兵则专攻架桥、修路、排雷。训练强度极大,淘汰率惊人,但官兵们憋着一股复仇的劲头,训练热情异常高涨。

部队装备也焕然一新。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汤姆森冲锋枪、巴祖卡火箭筒、60mm及81mm迫击炮、M1A1 75mm榴弹炮、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M4谢尔曼中型坦克等美式装备陆续列装。史迪威的目标明确:要将这支军队打造成一支规模适中但火力强大、战术精湛、完全机械化的精锐之师,成为反攻缅甸的尖刀。

反攻缅甸,后勤先行。驼峰航线运力有限且风险极高,陆路通道必须尽快打通。史迪威将军力主从印度阿萨姆邦的雷多(Ledo)开始,修筑一条穿越缅北野人山(Hu Kawn Valley)险峻地带,连接中国云南的公路——这就是后来的史迪威公路(Stilwell Road),亦称雷多公路或中印公路。

筑路工程是一场不亚于正面战斗的艰苦卓绝的战役。美军工兵部队和中国驻印军工兵第十团(以及后续增派的部队)承担了主要任务。他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恶劣的环境之一:茂密无边的原始森林、沼泽密布的河谷、险峻的群山、肆虐的蚊虫以及疟疾、伤寒、痢疾等热带疾病。[ccitation:2] 施工条件极其简陋,缺乏重型机械,很多地方全靠人力用铁锹、镐头、炸药一点点开凿。丛林中的蚂蟥、毒蛇和日军小股部队的袭击时刻威胁着筑路人员的生命。这条公路被筑路士兵们悲壮地称为“地狱之路”(Hell's Road)。

史迪威经常亲自视察工地,督促进度。他要求工兵部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口号是“时间就是生命,公路就是胜利”。尽管环境残酷,疾病和事故造成的减员严重,但筑路大军深知这条公路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他们以惊人的毅力一寸一寸地向东推进,计划与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相向而行,最终汇合。

为了全面提升中国军队的军官素质和部队战斗力,特别是在云南境内积极换装、准备从东部策应反攻的Y部队(中国远征军),史迪威极力推动在昆明设立训练中心。

美军在昆明设立了“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俗称“昆明训练学校”或“驻滇干训团”)。美军军官和士官担任教育,课程内容涵盖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后勤、情报等各个兵种和专业。训练完全针对实战需求:步兵军官学习美式武器操作、火力配系、班排连进攻防御战术、丛林战法;炮兵军官学习观测、通信联络和步炮协同;参谋人员学习现代作战计划拟定和后勤保障。训练注重实兵实弹演习,淘汰不合格者。

大批从军、师级到团、营级的中国军官在此轮训,他们将把美式的战术、技术和训练方法带回原部队,像种子一样播撒开来。同时,部队的装备也通过驼峰航线和新修的中印公路逐步得到改善,换装美式武器。昆明训练学校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远征军(Y部队)的整体战术水平和作战能力,为日后强渡怒江、反攻滇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中美双方紧锣密鼓地为反攻缅甸做准备时,盟军高层关于战略方向的争论却在激烈进行。1943年春夏,一系列盟国会议(如卡萨布兰卡会议、三叉戟会议)在华盛顿和魁北克召开,缅甸战局是讨论的重点之一。

美国方面,尤其是罗斯福和马歇尔,坚决支持史迪威的“安娜吉姆计划”。他们认为:

· 必须打破对中国的封锁,维持中国战场的抗战能力,使其能继续牵制大量日军。

· 重开滇缅公路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援助中国的方式,其潜在运量将远超危险的驼峰空运。

· 反攻缅甸是一次大陆攻势,能够摧毁日军在缅甸的军队,雪耻前期失败,并为未来进攻印度支那甚至日本本土提供跳板。

然而,英国方面对此却态度消极甚至抵触。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英军高层对在缅甸丛林中与日军进行大规模陆战缺乏兴趣和信心(新加坡惨败的阴影仍在)。英军驻印度总司令韦维尔将军(Archibald Wavell)等人提出了所谓的“长炮计划”(或类似性质的南下海洋战略),主张:

· 绕过缅甸,将盟军主力(包括海军)用于收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从海上发动进攻,夺取制海权,切断日本在东南亚的资源线。· 认为这样能更直接地威胁日本本土,并恢复大英帝国在东南亚的核心殖民地。

美国代表则尖锐指出,“长炮计划”看似宏大,实则遥远且依赖于英国目前并不充裕的海军力量,是避重就轻,试图让中国和美国继续承担陆上作战的主要压力,而英国则去收复自己的殖民地。史迪威更是愤怒地称其为“政治权谋多于军事考量”的计划。

经过激烈的争论和罗斯福向丘吉尔施加的强大压力,盟国最终基本采纳了“安娜吉姆计划”作为1943-1944年在东南亚的主要进攻方向。英国勉强同意在缅甸配合行动,但其投入程度和决心始终是中美方面的一大疑虑。这场战略博弈虽然以美国方案的胜利告终,但也为日后缅北反攻中英军配合不力等问题埋下了伏笔。

至1943年秋,反攻缅甸的准备工作已取得显着进展:

· 中国驻印军(X部队) 在蓝姆伽完成初步整训,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已在雷多地区集结,跃跃欲试。

· 中印公路在工兵部队舍生忘死的努力下,已经从雷多向东延伸,艰难地劈开野人山的丛林。

· 云南境内的中国远征军(Y部队) 通过昆明训练学校的培训和美援装备的补充,战斗力日益增强。

· “安娜吉姆计划” 获得了盟国官方确认,尽管英国的态度依然暧昧。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缅甸北部。史迪威将军站在雷多的地图前,目光锐利。他知道,检验训练成果、复仇雪耻的时刻即将到来。他计划以中国驻印军新38师、新22师为先锋,从雷多出击,穿越野人山,首先攻占新平洋,建立前进基地,然后深入胡康河谷,夺取孟关、孟拱,最终目标是与从云南西进的Y部队会师,打通中印公路。

一场旨在打破封锁、连接中国与世界、扭转亚洲战场局势的战略反攻,已然箭在弦上。无数人的努力、牺牲和期盼,都凝聚在这即将爆发的风暴之中。

这场战略反攻的序幕已经拉开,其进程和结局深刻影响了二战亚洲战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