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于邦战役(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日军士兵惊慌失措地发现,他们的反坦克炮和炸药包对谢尔曼坦克的前装甲几乎无效。而中国坦克上的同轴机枪和车载机枪却无情地收割着暴露的日军士兵。

“战车!支那战车从侧面过来了!”日军阵地上恐慌蔓延。

长久大佐接到侧翼被突破的报告,脸色煞白:“立即组织反坦克特攻队!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支那战车!”

日军士兵组成“肉弹”小组,抱着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扑向中国坦克。但在伴随坦克作战的装甲步兵保护下,这些自杀式攻击大多未能成功。

第1装甲师的工兵营紧随主力前进,他们驾驶装甲推土机填平反坦克壕,清除路障,为坦克部队开辟通路。

与此同时,第2装甲师在刘慧平指挥下继续向纵深穿插,直扑日军后方补给线和可能的增援路线。师属的M36歼击车连专门负责反坦克任务,它们隐藏在林线附近,准备伏击可能出现的日军装甲单位。

日军第18师团部终于意识到于邦家地区正在发生什么,急忙调动骑兵第22大队和第114联队增援。但由于通讯被干扰,命令传递缓慢,各部协调混乱。

更糟糕的是,中国军队的电子侦听部门截获了日军增援计划,信息立即传到集团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日军骑兵第22大队正从东南方向赶来,预计三小时后抵达战场。”参谋长陈瑜报告道。

李锦走到沙盘前,微微一笑:“来得正好。命令新二军沈德威部,在骑兵第22大队必经之路上设伏。让楚南河派第2装甲师一部切断114联队的进军路线。”

他转头对通信参谋说:“告诉王大山,他的特种部队可以行动了。我要日军增援部队指挥系统瘫痪。”

集团军特种作战司令部下属的特战旅早已渗透到日军后方。旅长“影子”接到命令后,立即激活了敌后破坏团和侦察引导团。

多支特种小队如鬼魅般在丛林中穿行,他们的目标是日军指挥节点、通讯线路和后勤设施。

一支十二人小队潜伏在日军骑兵第22大队必经之路旁的山坡上。队长“山猫”通过望远镜观察着正在行军的日军队伍。

“目标确认,骑马的应该是联队长藤田大佐。”山猫低声道,“狙击小组准备,专打军官和通讯兵。爆破组在道路狭窄处设伏,等指挥部通过时引爆。”

队员们无声无息地展开行动。两名狙击手找到理想射击位置,装备春田狙击步枪的他们可以在600米外精确命中目标。

爆破组则在道路转弯处的山崖上安置塑性炸药,计算好引爆时机。

一小时后,日军骑兵第22大队指挥部进入伏击区。

“狙击手自由猎杀,爆破组...起爆!”山猫下令。

刹那间,山崖崩塌,巨石滚落,正好砸在日军指挥部队伍中间。同时,精确的狙击子弹呼啸而至,多名日军军官应声倒地。

队伍顿时大乱,士兵们盲目地向四周射击,却找不到敌人踪影。

类似的袭击在日军增援路线上多处发生。特种部队不求全歼敌军,只求迟滞行军、制造混乱、斩首指挥系统。

与此同时,侦察引导团的小组悄悄靠近日军炮兵阵地和补给点,通过便携电台将坐标传回后方。

很快,集团军炮兵的重炮和火箭炮根据这些坐标进行了新一轮齐射。日军后方的弹药堆积点、医疗站和指挥部遭到精确打击,损失惨重。

心理战与敌工团也没闲着,他们散播谣言,说于邦家包围圈已经被突破,第56联队全军覆没,中国军队正包抄第18师团后方。这些消息加剧了日军中的恐慌情绪。

新二军军长沈德威接到设伏命令后,立即率部赶往预定区域。

“潘师长,你的50师在左翼构筑反坦克阵地;罗师长,你的105师负责右翼和高地防守;高师长,106师作为预备队,同时加强工事构筑。”沈德威迅速部署部队。

新二军以防御见长,官兵们熟练地利用地形构筑工事。反坦克炮被巧妙隐藏在伪装位置,机枪火力点交叉布置,雷区迅速布设完成。

沈德威特别强调:“要把反坦克火力分层配置:前沿用巴祖卡火箭筒小组和57mm炮,中层用75mm自行突击炮,后方保留坦克营作为机动反冲击力量。”

三小时后,遭到特种部队袭扰的日军第55联队终于进入伏击区。联队长藤田大佐在之前的袭击中受伤,由参谋长代理指挥,部队士气低落。

当日军先头部队进入雷区时,沈德威下令:“开火!”

顿时,新二军阵地上各种火器同时开火。M1 57mm反坦克炮直射日军装甲车辆,巴祖卡火箭筒小组从隐蔽位置袭击坦克侧后装甲,重机枪和迫击炮覆盖日军步兵队伍。

日军骑兵第22大队猝不及防,陷入密集火网中。试图冲锋的日军骑兵被交叉火力成片打倒,伤亡巨大。

日军大队长试图组织部队突围,但通讯已被电子干扰,命令无法有效传达。各部日军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

与此同时,第2装甲师一部切断了第114联队的进军路线。刘慧平师长巧妙运用M36歼击车的远程反坦克能力,在日军坦克射程外就将其一一摧毁。

到日落时分,日军两支增援部队均被阻截,无法前进半步。

在于邦家主战场,战况也进入白热化阶段。

新一军在装甲部队支援下,已经突破日军多层防线,与112团残部会合在即。

长久竹郎大佐意识到败局已定,下令残部向东南方向突围,试图与增援部队会合。

这一动向立即被中国军队的侦察部队发现,信息迅速传到总司令部。

“日军想跑?”李锦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命令第1装甲师穿插到位,封死东南退路。新一军加紧压迫,新二军从北向南挤压。我要第55,56联队一个不漏!”

天空中,校射航空队的观测机不断报告日军动向,引导炮兵进行阻断射击。

第1装甲师的坦克部队快速机动,抢先占领了日军撤退路线上的关键要点。装甲步兵下车构筑阻击阵地,坦克则隐蔽在树林中,准备给突围日军致命一击。

夜幕降临时,日军第55,56联队残部约1200人到达东南方向的最后一道防线——一片开阔地前的树林。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这片开阔地对面,数十辆坦克和数百名步兵正等待着他们。

“照明弹!”周胜师长下令。

顿时,数十发照明弹升上天空,将开阔地照得如同白昼。正在尝试快速通过开阔地的日军完全暴露在光线下。

“开火!”

所有坦克的主炮和机枪同时喷出火舌,装甲步兵们的步枪、机枪和迫击炮也加入这场死亡交响乐。开阔地上的日军成片倒下,几乎没有任何掩护可言。

长久竹郎大佐在绝望中试图组织最后一次冲锋,但一颗坦克炮弹在他附近爆炸,破片击中了他的胸部。

“大佐阁下!”参谋军官试图抢救。

长久艰难地摇摇头,用最后的气息说:“告诉师团长...支那军...不一样了...”说完便断了气。

主帅阵亡,残余日军士气彻底崩溃,大部分选择投降。

10月18日清晨,阳光穿过硝烟,照在于邦家战场上。满目疮痍的战场上,中国士兵正在清扫战场,收容俘虏,救治伤员。

此役,日军第56联队几乎被全歼,阵亡超过2800人,被俘500余人,第55联队阵亡2000余人,被俘400余人。前来增援的骑兵第22大队和第114联队也损失惨重,合计伤亡1500余人。中国军队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包括12门75mm山炮、28门迫击炮、近百挺机枪和大量步枪弹药。

中国驻印军方面,伤亡约1500人,其中阵亡600余人,伤900余人。以较小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

李锦在参谋们陪同下巡视战场。看着遍地日军尸体和俘虏,他面色凝重。

“总司令,我们取得了一场空前大胜!”参谋长陈瑜兴奋地说,“这是缅甸反攻以来最大规模的胜利!”

李锦点点头,却没有太多喜色:“胜利值得高兴,但记住每一场胜利都是用将士们的鲜血换来的。立即组织最好的医疗队救治伤员,无论是我们的还是日军的。”

他转向副参谋长方维岳:“后勤补给要跟上,特别是弹药和油料。日军绝不会善罢甘休,很快就会反扑。”

“已经安排好了,”方维岳回答,“补给车队正在路上,工兵部队正在抢修道路,确保装甲部队能够持续作战。”

这时,孙立人、楚南河、沈德威等军长前来汇报战果。

孙立人首先敬礼:“报告总司令,新一军已完成对于邦家地区的清理,救出112团残部376人。陈鸣人团长负伤但无生命危险。其余部队歼敌1500余人。”

楚南河道:“第1装甲师歼敌1200人。”

沈德威报告:“新二军成功阻截日军增援部队,歼敌约900人,击毁坦克6辆。”

李锦满意地点头:“诸位打得很好,我会为所有参战部队请功。但现在不是庆祝的时候,日军第18师主力尚在,我们必须准备下一步行动。”

回到总司令部后,李锦立即召开作战会议。

“于邦家之战证明了我们新战术的可行性,”李锦对将领们说,“装甲突击、步坦协同、电子战、特种作战,这些将是未来战争的方向。”

他走到地图前:“下一步,我们要趁胜追击,直逼孟拱河谷,最终目标是收复密支那。参谋长,请你介绍具体计划。”

陈瑜起身道:“根据总司令指示,我军将分三路推进:新一军为左路,沿塔奈河前进;第七军装甲部队为中路,沿主干道推进;新二军为右路,保障侧翼安全...”

会议结束后,李锦单独留下电子战司令林修远和特种作战司令王大山。

“你们两部门在此战中立下大功,”李锦说,“但没有多少人会知道你们的贡献。”

林修远微笑:“总司令,我们清楚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不求公开表彰。”

王大山点头同意:“影子部队习惯在暗处行动。”

李锦郑重地说:“但我不会忘记你们的功劳。下一步,我要你们加强对日军通讯的破译和干扰,特种部队要深入敌后,破坏补给线,收集情报。”

“是!”两人齐声应答。

离开指挥部时,夕阳西下,李锦站在门口,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他知道,于邦家之战只是开始,更加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但这一战证明了中国军队有能力战胜强敌,证明了新军事理念的有效性。

“慕寒,”参谋长陈瑜走到他身边,用李锦的字称呼他,“国内来了电报,委员长对你部取得的胜利表示高度赞赏,美军史迪威将军也发来贺电。”

李锦淡淡一笑:“这些都是虚名。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战胜日军的方法,挽救了无数将士的生命。”

他转身面向指挥部,目光坚定:“告诉各部,休整三天,然后向孟拱进发。我们要让日本人知道,中国军队不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支弱旅了。”

远处,工兵部队正在修筑道路,补给车队源源不断驶向前线,医疗队忙碌地救治伤员。整支军队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高效运转着。

于邦家之战的胜利,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为接下来的反攻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驻印军的旗帜,终于飘扬在了胡康河谷的上空。

这场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而在东京,日本大本营开始重新评估中国战场的形势,他们惊恐地发现,中国军队正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现代化,一位神秘的指挥官正带领着他的部队,改变着战争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