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漕口炊烟沸 粮案起惊澜(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最新章节。
一、临淮渡口烟火稠
临淮渡口的晨雾裹着鱼腥气漫过青石板路,林晚星将"星味小厨"的木牌斜插在船头,江墨白正用河图洛书的边角料修补着被浪打湿的竹篾棚。漕运码头的吊脚楼里传来算盘珠子的脆响,粮行掌柜们的吆喝声混着纤夫的号子,在水汽里泡得发黏。
"这漕口可是天下粮仓的咽喉,往来粮船过千艘。"江墨白擦拭着万界鼎上的水痕,鼎身倒映出码头角落里堆积如山的麻袋,"只是最近粮价疯涨,连糙米都要三百文一斗。"话音未落,混沌天机勺突然在林晚星腰间发烫,勺面浮现出粮栈后院的景象——十几个壮汉正将标着"军粮"的麻袋拆开,往里面掺着沙土与谷壳。
林晚星指尖轻点船头,混沌气息化作银线沉入水中。刹那间,浑浊的漕河水竟清了三分,露出水底青黑色的淤泥里,嵌着不少发霉的米粒。"上个月黄河决堤,朝廷拨了三百万石赈灾粮经此转运,百姓却连糠麸都吃不上。"她舀起一瓢河水,水面浮起的油花在晨光里泛着诡异的虹彩,"这水里掺了桐油,是用来让陈米看起来更白亮的。"
第一个主顾是个背着药箱的郎中,药箱边角磨得发亮,露出里面泛黄的油纸包。"姑娘有热食吗?"他咳嗽着掏出几枚皱巴巴的铜钱,"小女儿发着饿肚,三天没进米水了。"林晚星掀开蒸笼,里面是热气腾腾的"藜麦粟米粥",藜麦的淡香混着粟米的醇厚,上面撒着翠绿的荠菜碎。
"这粥不要钱,给孩子补补身子。"她将粥碗裹进厚棉布,指尖无意间触到郎中手腕——那里有圈青紫的勒痕,像是被绳索捆过。郎中接过粥碗时眼圈泛红:"多谢姑娘......前几日我给粮行掌柜的老娘瞧病,本想抵些糙米,谁知他们说我误诊,不仅扣了药箱,还把我打了一顿。"
正说着,码头巡兵提着鞭子过来,靴底碾过地上的米粒,溅起细小的尘烟。"谁让你们在这儿摆摊的?"他皮鞭指着旁边卖菱角的老汉,"漕运司刘爷有令,凡在码头营生者,每日抽五成收益,不然就给我滚蛋!"老汉刚要辩解,巡兵一鞭抽在他的菱角筐上,翠绿的菱角滚了满地,被马蹄踩得稀烂。
林晚星从竹篮里取出一碟"翡翠鱼丝",这菜用新鲜鲥鱼的嫩肉切丝,与青椒丝同炒,浇上用姜汁调的芡汁,绿白相间煞是好看。"官爷辛苦,尝尝小女子的手艺。"她将碟子递过去,"这鲥鱼是今早刚从漕河里捞的,最是鲜嫩。"
巡兵本想发作,却被鱼肉的鲜甜勾住了脚步。鲥鱼的油脂在舌尖化开,混着青椒的微辣,竟把码头的腥气都压下去了。"算你识相。"他抹着嘴,"刘爷最爱吃河鲜,你这手艺要是入了他的眼,以后这码头任你摆摊。"说罢甩甩鞭子,带着碟子往吊脚楼走去。
林晚星望着他的背影,指尖在万界鼎上轻轻一叩。鼎身的云纹闪过淡金色,那碟鱼丝里掺了她特制的"清浊散"——这种药粉遇热即溶,能让食用者在一个时辰内心绪不宁,藏不住半分秘密。
二、粮栈深处有乾坤
午时的日头晒得码头发烫,林晚星的船头已排起长队。挑夫们要了"酱肉荷叶饭",酱肉的油香浸透糯米;船家点了"酸辣汤面",胡椒的辛辣驱散河风的湿寒;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孩子瘦得皮包骨头,林晚星特意做了"南瓜小米糊",南瓜的甜润混着小米的绵密,孩子三口两口就喝了个精光。
"姑娘可知这粮价为何疯涨?"妇人抹着眼泪,"我男人是粮行的账房,上个月发现他们把赈灾粮换了陈米,还没来得及报官就被打瘸了腿,如今躲在芦苇荡里不敢出来。"她话音刚落,吊脚楼方向传来摔碗声,隐约能听到"掺沙换粮刘爷分了三成"等字眼,显然是清浊散起了作用。
未时三刻,一个穿着锦缎马褂的胖子摇着折扇过来,身后跟着四个家丁。此人正是漕运司的刘主事,脑满肠肥的肚子把马褂撑得发亮,手指上的玉扳指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就是你这小娘子的手艺让弟兄们赞不绝口?"他眯着眼睛打量船头的蒸笼,"给爷做桌'河鲜宴',做得好赏你个粮行的差事。"
林晚星故作欣喜地应下,让江墨白照看摊子,自己提着万界鼎跟着进了吊脚楼。粮行内部雕梁画栋,与码头的破败截然不同。正厅的八仙桌上摆着银质酒壶,墙角的博古架上放着青花瓷瓶,瓶里插着的孔雀翎,尾羽上还沾着细碎的米粒。
"小娘子,听说你那鱼丝里加了什么宝贝?"刘主事呷着茶,茶水浑浊不堪,杯底沉着不少茶渣,"让我那巡兵竟说漏了嘴,说什么陈米掺沙的事。"林晚星笑着挽起袖子:"不过是加了些本地特产的紫苏叶,能清心明目罢了。"
她手脚麻利地开始备菜,先将刚从河里捞的鳜鱼去骨,片成薄片,用沸水焯熟,淋上由香醋、蒜泥调成的酱汁,做成"醋椒鳜鱼片",肉质鲜嫩,酸中带辣。接着将河虾剪去虾须,与青红椒同炒,加少许白酒去腥,便是"醉河虾",酒香混着虾的鲜甜,十分开胃。
最后,林晚星取出一坛"桂花酒",这酒是她用漕河沿岸的桂花酿造的,酒色金黄,香气醇厚。她给刘主事斟了一杯,又给自己倒了半盏:"刘爷,小女子敬您一杯,多谢您关照。"刘主事一饮而尽,咂咂嘴:"好酒!比那知府送我的贡酒还香醇。"
几杯酒下肚,刘主事的话渐渐多了起来。"你这小娘子会来事,不如留在粮行给我当厨娘,保你吃香的喝辣的。"他拍着林晚星的手背,眼神里满是贪婪,"我这粮行虽然看着普通,可油水不少。就说那赈灾粮,换成陈米就能赚三成差价,够你买几身绫罗绸缎了。"
林晚星假意推脱,趁机套话:"刘爷说笑了,小女子哪有这福气。只是听说最近军粮也在此转运,不知为何要往里面掺沙?"刘主事醉眼朦胧,得意地说:"傻丫头,不掺沙怎么凑够数目?那些当兵的粗人,哪尝得出好坏。上个月还把五千石军粮卖给了盐枭,赚的钱够我再娶两房小妾了!"
"那官府不管吗?"林晚星又问。刘主事笑得更加得意:"管?知府大人分了四成,巡抚大人的小舅子分了两成,谁敢管?"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本账册,"你看这上面记的,哪一笔不是油水?"
躲在窗外的江墨白用河图洛书将账册上的内容一一记下,又悄然离开,将记录的内容抄录多份,分别塞给了几个可靠的船家,请他们带往各地官府。
三、陈米堆里见人心
暮色降临时,吊脚楼突然乱了起来。刘主事酒醒后发现账册不见,认定是林晚星偷了,立刻派家丁去抓她。林晚星早有准备,让江墨白带着证据先去码头,自己则在船头摆开架势,做起了"百家饭"。
她将从百姓那里收集来的各种杂粮——有糙米、粟米、荞麦、高粱,混在一起煮成一锅粥,又加入各种蔬菜、豆类,做成了一大锅香喷喷的"杂粮粥"。百姓们闻到香味,纷纷围了过来,你一碗我一碗,吃得不亦乐乎。
家丁们赶到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他们刚要动手抓人,却被百姓们拦住了。"你们凭什么抓林姑娘?"一个老汉举起手中的拐杖,"她给我们做了这么多好吃的,你们却要抓她,还有没有王法了?"
刘主事闻讯赶来,看到这一幕气得浑身发抖:"反了!反了!给我打!"家丁们挥舞着棍棒冲了上去,百姓们也不甘示弱,拿起扁担、锄头与他们打了起来。一时间,码头乱成了一锅粥。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原来是江墨白带着知府的亲兵赶来了。江墨白展开河图洛书,上面清晰地记录着刘主事的罪行,还有他与知府、巡抚小舅子勾结的证据。"刘主事,你的好日子到头了。"江墨白冷冷道,"这些证据,足够让你掉脑袋了。"
刘主事吓得面如土色,瘫倒在地。亲兵们一拥而上,将他和他的家丁们全部捆了起来。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涌到林晚星的船头,要尝尝她做的美食。林晚星也不含糊,拿出所有食材,做了满满一大锅"团圆面"。这面用鸡蛋和面,擀得薄如蝉翼,煮熟后加入各种蔬菜、肉类,再浇上特制的酱料,味道鲜美无比。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的面条,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那个账房先生的妇人激动地说:"姑娘,你真是我们的救星啊!以后这漕口终于能太平了。"林晚星笑着摇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真正的功劳属于大家。"
四、漕水终见清如许
三日后,巡抚大人亲自来到临淮渡口查办此案。他看到河图洛书上的证据,又听了百姓们的哭诉,气得浑身发抖,当即下令将刘主事、知府以及所有涉案人员全部革职查办,并将他们贪污的粮食和钱财全部归还百姓。
百姓们为了感谢林晚星和江墨白,特意在码头建了一座"清风亭",亭里刻着他们的事迹,让后人永远铭记。林晚星和江墨白收拾好行囊,准备继续前行。他们知道,这只是漫长旅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临行前,林晚星在码头摆了最后一次摊,做了许多"平安糕"送给百姓们。这平安糕以糯米粉、豆沙为原料,做成船的形状,寓意一帆风顺。百姓们纷纷前来送行,有的送来了新鲜的蔬菜,有的送来了刚捕捞的河鲜,还有的送来了自己做的鞋垫,场面十分感人。
林晚星和江墨白登上船,挥手向百姓们告别。船缓缓驶离码头,漕水在船后留下一道长长的水痕。林晚星望着渐渐远去的临淮渡口,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只要还有贪官污吏,她和江墨白的脚步就不会停歇。
船行至江心,江墨白展开河图洛书,上面浮现出下一个目的地——淮南茶市。"听说那里的茶商与官府勾结,垄断了茶叶生意,百姓们连普通的茶叶都喝不起。"江墨白指着书上的图案,"我们去那里看看吧。"
林晚星点点头,笑着说:"好啊,正好尝尝那里的茶叶,做几道茶香美食。"她望着船头升起的炊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一条连接天地的纽带。她知道,只要心中有正义,有对美食的热爱,就一定能将温暖和希望带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