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最新章节。

韩王安为求自保,将上党十七城双手奉予秦国。谁料郡守冯亭转身就将城池献予赵国。暴怒的秦军席卷上党时,百姓扶老携幼逃往赵境, 竟全数收留。

"找死!"咸阳宫里的秦王摔碎了酒樽。

大军压境的长平谷地,廉颇的壁垒终究没能挡住白起的锋芒。如今秦军旌旗再次掠过这片土地,车辙碾过的地方,仍有碎骨硌着马蹄。

长平之战——战国时代规模最宏大、伤亡最惨重的决战。秦赵两国倾尽举国精锐在这片土地上展开殊死搏杀。

秦军增派二十万,赵军即刻调遣二十五万增援。两军阵前交锋的将士就达八十五万之众,若算上后勤辎重,参战人数直逼百万。此役关乎两国国运,胜者将主宰中原。

此战留下了诸多典故:

- 白起的封神之战

- 赵括的纸上谈兵

赵国败北后元气大伤,最终难逃 命运。

扶稣漫步在上党故地,四十年前的血战彻底改变了天下格局。赵国确实是秦国最强劲的对手——即便在长平惨败后,赵人仍誓死抵抗秦军进犯邯郸。历时三年的邯郸之围无功而返,某种意义上说,秦军确实遭遇了失败。

"公子在想什么?"王贲问道。

"上党之地啊,长平之战的 。王将军如何看待此战?"

"四十年前的旧事了,都是从家父那里听来的。"

"是啊,首战主帅正是王龁老将军。"

"家父转述过,长平之战是我大秦立国以来最艰难的战役。赵将廉颇不愧战国四大名将,他固守的防线坚若磐石。最终演变成两国国力的比拼,幸亏我秦国有巴蜀粮仓支撑。"

"后来赵国换下廉颇,启用赵括。而我军也秘密调遣白起将军接管指挥。结果不言而喻——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怎敌得过天下第一名将?"王贲感慨道。

扶稣笑问:"王翦老将军同为四大名将,怎不见你这般推崇?"

"公子说笑了,自家人知自家事。老父的脾气..."

"小心老将军听见抽你啊!"扶稣打趣道。王贲想起那夜灌醉公子后被父亲教训的场景,不禁莞尔。

"只是...大秦终究亏待了白起将军。"

"公子慎言!此事已成定局。"

"一代名将未马革裹尸,却死于谗言猜忌,实在令人扼腕。"

王贲略显迟疑:"其实..."

"但说无妨。"扶稣示意道。

"白将军落得这般结局并不意外,说到底就是功高震主四字。他对秦国的威慑实在太大,先王昭襄将他逐出咸阳,正是怕他尾大不掉!公子,眼下的你同样危机四伏。"

"此话怎讲?"扶稣眉头骤紧,没料到话题突然转向自身。

"功勋卓着,权柄过重。"

"多虑了,我这主帅之位原是父王所赐。若卸去头衔,不过是个寻常公子。"

"可偏偏就是这个公子立下灭国大功!此等殊勋远非其他公子可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储位未定时,任何变数都可能发生。"

"你到底想说什么?"

"咸阳就像巨大的泥沼,藏龙卧虎。当年家父立下赫赫战功,却始终难逃朝堂非议。待楚地一平,他立即交还兵权归隐山林。若非如此,只怕我王氏全族早已..."

"世间从无万全之事。纵使毫无二心,当你手握重兵便已是原罪。白起将军当年,不正是死在这欲加之罪之下?"

——军之根本,国之根本——

自秦军攻克上党以来,为稳固此地并筹谋东进,自昭襄王时便迁秦地军民屯驻该郡。为招揽移民,朝廷将上党田亩重划,免征五年赋税,引得关内百姓竞相东出函谷。

当秦军自高唐西进时,沿途黎民仍面露惧色。家家闭户,户户屏息——毕竟故国覆灭不过数载,多少至亲曾命丧秦刃。途经旧赵疆域时,将士们更需时刻戒备。赵地民风刚烈,虽国祚已终,复国火种犹存。

扶稣沿途所见皆是疮痍。新定天下百废待兴:六国遗族暗潮汹涌,民心浮动如覆水难收。他深知唯有天下归心,大秦方能基业长青。先前秦廷虽明此理,手段却失之偏颇。

以法家霸道慑服万民,靠武力 四方。更兼筑长城、建皇陵、征百越、讨匈奴...本需数代完成的伟业,父王偏要毕其功于一役。可这饱经战火的天下,此刻最需要的原是休养生息。

大秦尚未赢得民心,严苛律令与沉重劳役便相继而至,此乃国之隐忧。

治国之道须博采众长:法家可立律法以明典章,黄老宜休养民生以复元气,儒家当统摄思想以固根基。若能将诸子精华融于秦政,必能使帝国各方皆得精进。

百家学说各有千秋,然用之当审时度势:战乱之际需法家铁腕,初定天下当行无为之道,盛世昌明则取儒家纲常。待归咸阳后,定当上书陈明利害。更需引入革新儒术——孔孟之礼法与董氏之治术本非同物,前者规范民风,后者实乃治国利器。

大王所恶者乃泥古不化之儒,而吾所倡与时俱进之儒,正可助大秦国祚永延,岂有不用之理?

扶稣正思忖间,忽见前军 动,秦卒神色明显舒缓——原来已至大秦疆域。

上党郡某村落,因迁民之策已聚居数十载,俨然与关中无异。

春雨润物细无声。田垄间新粟吐翠,朝露未曦,朝阳映照如星子缀野。和风过处,既拂落叶上珠露,亦送来沁人清气。

官道旁新枝抽绿,嫩叶沙沙似迎春光。田间老农喃喃祈愿,盼庄稼早熟可慰征人;妇人们边赶制夏衣边闲谈,笑闹间不时忧心东望——那是良人征战之处。

童子们正以泥垒阵,自称万夫莫敌,虽知归家必遭责打,仍乐此不疲。

忽闻整齐足音由远及近,震得禾苗轻颤。里正气喘奔告:"大军凯旋!"

农人纷纷弃锄疾行返家。喜色掩不住眼底深忧:征战必伴伤亡,至亲能否安然归来?